第119章 徐大人读报(下)
若有人研究灭虫,甚至还会因为迷信的缘故遭到反对,因为农户把减产的恐惧运用迷信进行包装,通过膜拜、敬畏蝗虫而缓解,他们一旦深信不疑‘皇虫’降世是天罚,便没有了灭杀蝗虫的勇气,只能在迷信中坐视自己走向灭亡。” 这件事徐子先是有听说的,尤其是在西北,农户遇蝗灾则只顾着敬拜、畏缩、恐惧,莫说灭虫,甚至连逃荒的勇气都没有,认为皇虫兴起是天要收人。他不得不赞成谢六姐的说法,这确然是农户愚昧的表现。 “农户们是这样,读书人们就不是这样了吗?”但下一句话又让他不快了起来,谢六姐的文风相当的简洁平稳,“我认为凡是仍发自内心相信天人感应的儒生,都是把自己对自然的恐惧寄托在了对天人感应的迷信中,即凡是有灾殃则必定是天子不修德行,凡是发生在自身的坏事都是自身德行不够圆融的表现,将对外的恐惧转化为责己,相信可以通过修自身而影响到天地灾变,因为自身是可以影响和改变的领域,尚可做出努力。这种对恐惧的转化成为较高级的迷信——负面作用没那么大,但依然是迷信,而且这种经过让步的,温和的迷信,由于其经过了精心的包装,在逻辑上有很强的诡辩性,对生产力的桎梏还要更大。” “儒家经典提炼成一句话,即是‘君子’们通过对自身的德行与手段的修持,令朝廷上下政通人和,减少政治系统的内耗,而达到风调雨顺,连年增产的结果,从而天下大同,不分贫富均可居者有其屋,贫者有其食。我们从中提炼出的逻辑链是,君子修身-朝廷所有人都是君子,众正盈朝,所有人修身——自然环境因此改变,完全符合农业生产的需要,风调雨顺。”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深层的迷信,相信人类的思想活动能够改变自然规律。这种思维模式的极致反映在生产中,便是对匠户和工造技术的轻视,所有的先进技术都是奇技淫巧,当天时不利时,没有总结测量气温的变化,而是一味地以此为把柄来攻讦政敌。算学是奇技淫巧,工学是奇技淫巧,唯有对文学和政治学的追求是‘治国大道’,这是逻辑自洽的,所有的迷信都能逻辑自洽,但却也一文不值,因为这不符合世界的客观规律!” “世界的客观规律只有一点:自然的运转不因任何意志力而转移,人类只能通过数学,通过物理,通过化学,研究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达成对自然的驯服,不断地提升生产力,提高土地和矿产、人力的单位产量,才能让不断扩大的百姓群体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才能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 人类只有通过数学、通过物理、通过化学…… 不知什么时候,徐子先的眼中已经蓄满了泪水,他的指尖颤抖着,几乎拿不稳轻轻的报纸,他还只是研读过亲戚寄来的物理、化学教材的第一册,知道了一些浅显的物理常识,但此刻却依旧仿佛被这句话一下戳到了心尖,在此之前,徐子先从未想过此世间还有统治者——不论她现在的地盘是多么的小,谢六姐诚然算是个统治者了,而徐子先从未想过还有一个统治者会发出这样的言论:迷信无用,儒学无用,数学,数学才是真正能够救苦救难,真正能‘提高生产力’的东西! 接下来是一段对生产力这概念的介绍,谢六姐此时又渐渐地回落到现实之中,她行文的风格变得很可亲了,“所谓的生产力,便是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在一块土地或是一台机器上所能得到的成果。生产力并不是通过迷信而提升的,而恰恰是通过迷信的反面——通过知识的传播,对自然的钻研而提升。只是有时能让生产力提升的知识,会被包装为一种迷信,譬如民间种地时的许多讲究,都有科学道理在背后支持,只是由于民众无智,不得不以迷信的名义向外传播。” “譬如说,许多村中在稻子灌浆时不喜外人来访下地,说是会惊了稻神,这实际上是因为外人,尤其是其余农民到来,可能会传播病虫害。又有民间对节气的神化传说,譬如立春冬娘娘移位等等,实际上都是对自然的认识,转化为民俗,而民俗在传播中又被神化。不能因为神话中的确有对生产生活有帮助的部分,便忽略了其中占比更多,更为禁锢生产力的糟粕。” “以这几年的天气来说,如果依旧迷信冬娘娘移位,准备春耕,便会受到这些年异常的天气影响。生产力的进步极为艰难,所需要的人才永无止境,买活军正是因此才在不断扫盲,培育出更有可能提高生产力的人才。但所有提高生产力的道理都伴随着失败和艰难,唯有克服了恐惧的百姓,才能在遇挫时继续勇敢前行,因他们怀抱着人定胜天的信念,那些迷信的百姓会将所有的困难归于‘神罚’,所有的无知归于‘神的领域’,迷信将成为他们的逃避,他们会失去晋身的机会,而吏目们会发现自己的管理变得更为轻易,更有意思的是,因为人才的减少,他们的竞争也变得更加微弱。” “或许这对吏目本身来说是有利的,但对生产力的提高是极大的拖延,一人计短,两人计长,思索的大脑越多,生产力的进步也就越快,买活军正依赖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