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3 章 是儒家圣王
br> 不过也有人说,秦王子楚也不是什么温和的秦王。只是恰遇到了几年灾荒,他被迫休养生息而已。 论众臣私下怎么讨论,他们奈地接受了一个事。秦王政不是一个相与的秦王,以后的日子恐怕不过。 有儒家弟子找到荀子,担忧秦王政太过霸道,不会行仁政。 荀子懒得理睬。 要行仁政,也要等统一天下之后。现在秦国正需要一个雷霆手段的君王。 谁以秦王政登基之后,一定会接着休养生息一两年,待在朝堂站稳脚跟之后,再继续大动作。 谁也没想到,就在秋收之后,秦王政还未改元,便下令信平君廉颇攻魏。 去年粮草供应不足,廉颇打通秦国通往齐国的通道之后,虽没有继续攻打大梁,但一直留在刚攻占的魏国郡县主持屯田。 廉颇在赵国时只负责打仗,现在他已经很习惯屯田和抚民了。 了替秦国完全消化新打下的城池,他没有回咸阳送秦王子楚一程,也没有亲眼见到秦王政登基。 秦王政开战的理由找的很敷衍,但也懈可击。 他说这场战争是一场战争的延续。当时魏王病逝,君父因魏国国丧退兵。现在魏国国丧已过,该继续攻打魏国了。 魏王圉在秦昭襄王强势的时候,曾经被迫向秦国称臣。之后秦国和魏国没怎么提这件事,该打仗的时候照旧开打。秦王政首次煞有其事把这件事拿出来提。 秦王政说,魏王曾向秦国称臣,就是秦国的属国,与秦国是君臣关系。 当魏国遭遇蝗灾的时候,出于宗主国的责任,秦王还特意事告知魏王和魏太子,希望魏国能够多加防范。 可魏国恩仇报,居在秦国灭蝗收尾,秦王子楚重病的时候,伙其他四国攻打秦国。 秦国是魏国的宗主国,魏国攻打秦国的行是不忠;秦王曾在魏国遭遇蝗灾的时候提供(口头)帮助,魏国攻打秦国是不义。 如不忠不义的国家,王自出兵讨伐之。 而魏王圉病故时,王仍旧召回了秦国大军,不在魏国国丧的时候趁人之危,这是秦国对魏国的义。 如今魏国国丧已过,自己作继任秦王,当重新讨伐魏国。 秦王政召来修书的大儒,让他们执笔,替秦国魏国写檄文。 秦国攻打魏国是堂堂正正的“义战”,魏国活该挨打灭国! 大儒震惊不已。 他们倒不是震惊秦王政的厚脸皮,而是感动这年头两国打仗之居又有国君肯写檄文肯宣战了。 春秋初期,国与国打仗还会找个借口,写个檄文,遵从一下礼仪。 到了春秋末期各国兼并,讲究的就是兵贵神速,能偷袭就偷袭。 什么宣战?什么檄文?武安君白起的兵到了你城下了你才发现秦国来袭了。 秦王政不愧是在大儒荀子膝长大的孩子,这是儒家圣王啊! 荀子:“……” 他对秦王政分外语。 你就是这样用我儒家? 算了,也行吧。秦国必定灭掉其他五国,秦王政能在灭国之堂堂正正宣战写檄文,你就说这道德水准礼仪水准是不是能排战国第一吧? 荀子这么一想,觉得政儿还是不错了,自己没有白他。 朱襄对秦王政师自通运用“儒家笔杆子”的技巧竖起了大拇指。 有本事的大儒不用说了,那是出入相之才。 没本事的大儒别扭来别扭去,就是想赚个“君王很宠我”的面子。 秦王檄文这等重要的事交那些没本事的大儒,让他们心生“我很重要”的错觉,就像是后世帝王养了一群陪他写诗作词润笔的文人一样,既不担心他们扰乱朝政,又能捧高自己的声望。 而且秦国番出兵一改常态,宣战的礼仪做了个十成十,那堂皇姿态,若再辅以百战百胜,就算是六国旧贵,得叹一声“天命”。 自家政儿这次是真的奔着“义战”来包装秦国的统一战争。 朱襄感慨了一声,就晃晃脑袋,去调集物资,准备后勤了。 打仗粮草行,廉公虽有屯田,但有朱襄在,怎么也要让廉公打个富裕仗。 魏王增得到秦国宣战之后慌得不行,一边派人向他国求援,一边派人向秦国乞怜。 他还派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