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店啊
时间,都在问为什么下午不继续卖,陶瑶又解释一通。
在没有网络的年代,报纸的效应,给陶记蒸坊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客流量。
每天都是爆满的状态,甚至有人五点钟就来排队,等着店铺开门,买头一份包子。而这头一份包子,也被炒了起来,客人们以买到头一份包子为荣。
可是店里的生产量就那么多,即使四个人不停歇,也就卖那么些包子。陶瑶不得不对没有买到包子的人道歉,出乎意料的是,他们没有一个人生气。
反而因为买不到,让他们越发想要早起,买到包子。
于是陶记蒸坊前出现了怪现象,客人们四点就起来排队,目送陶瑶进到店内,再眼巴巴地等着她开门。
陶瑶的压力倍增,她跟客人们说不用这么早排队,早来了一样要等。
客人们不肯听劝,他们要买到头一份包子。
陶瑶见劝不动,只好由他们去。
这一争相排队的现象,又被省报的记者发现了,渲染一番后报道了出去。来排队的人越发多了,一时间成为A市一大景观。
陶瑶感慨,这要是放在后世,妥妥的网红店啊。
……
乔春娇因为一直等不到陶瑶,只能和陶正浩一起摆摊。好在换了地方后,牛仔裤的销路又打开了,把剩余的货全部卖完了。
不但回本,还赚了不少。
陶正浩就寻思着,找点别的项目做做。可经过这次,他害怕了,不敢贸然进货,就想找陶瑶商量商量。
他一个人又不想上门,硬拖着乔春娇一起去。乔春娇不敢请假,只能让他等等,休假的时候再去找陶瑶。
这一等,就是好几天,恰好就看到了报道。
报道还不是同事赵凤仙给她看的,乔春娇根本没有看报纸的习惯。
赵凤仙把报纸拍到她跟前,指着上面拍了半张脸的陶瑶,说:“春娇,你可太不够意思了,你家瑶瑶都上报了,也不见你表示表示。”
这张照片是省报的记者,报道陶记蒸坊前的盛况时拍的,当时陶瑶正好在蒸笼里放包子,被抓拍到了。
乔春娇有些懵,她家瑶瑶上报了?她拿起来报纸,扫了眼标题,不错,是陶瑶。
可是,“这报纸哪里来的?”
赵凤仙翻白眼,“报亭,哪里都有。”
乔春娇站起来,想出去买一份,被赵凤仙拽了回去,“别着急走啊,报纸上说了,你家瑶瑶的包子店出名了,整个A市的人都来排队买,还有外地的。他们都争着买第一份包子。
咱们这么多年的同事,又是看着瑶瑶长大的,弄几个包子给尝尝,不过分吧。”
赵凤仙挤眉弄眼,一副开玩笑的语气。
“包子没问题,回头给你留几个尝尝。”乔春娇应承下来,推开赵凤仙的手,急急忙忙去买报纸了。
报纸上一整幅都是介绍陶记蒸坊的,说他们给下岗工人做了个好榜样,靠着双手起家。现在郭嘉大力提倡下岗职工再就业,陶记蒸坊带了好头。
把陶瑶和陈四年几乎夸成了一朵花。
乔春娇买了两份,叠起来一份收好,然后急急忙忙的回了厂子,到车间找陶大鹏,把事情跟他说了。
陶大鹏看了一遍报纸,又塞给她,“你自己收好,别人问就说不知道。人怕出名猪怕壮,说不定出什么事呢。”
乔春娇一想也是,把报纸叠好,塞到了口袋里。
晚上到家,本来不想提这事,可是陶正浩不知道从哪里知道了,要乔春娇一起去找陶瑶。陶瑶店里的盛况刺激了他,他不想等了。
乔春娇又匆匆忙忙地去烧饭,吃完饭,便和陶正浩再一次上了陶瑶的家门。
陶瑶正在算账,这几个月,起早贪黑,总算是攒下了几千块钱。
洛渊瞧着她皱眉的模样,不客气地泼了一盆冷水,“就这点钱,盘下国营饭店,九牛一毛。”
陶瑶收好钱,“还差点火候。”
洛渊不明其意,陶瑶笑道:“傅杰说了,他是杂志社的美食家,他主攻的是杂志,杂志是面向全国销售的。跟报纸不一样,报纸只是他顺手投的。”
当时傅杰征求过陶瑶的意见,杂志的周期长,影响力广;报纸见效快,可影响范围不大,陶瑶选择了双管齐下。
洛渊:“你想登了杂志再搞下一步动作?”
陶瑶点点头,她想来票大的,一次性解决很多问题。
洛渊的笑容还没有到眼底,又收了起来,看向门口。
陶瑶也看了过去,能这个时间来的,除了娘家人还有谁呢。
果不其然,敲门声响起,陶瑶打开门,便看到了两张无比熟悉的脸。
这一次,两人手里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笑的牙花子都露出来了。
陶瑶乐了,怪不得人说,有钱人家亲戚多,看看,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