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与刀
“娘,你去哪儿?”
年幼的卫芸仰着头,眼巴巴望着面前的女子,泫然欲泣:“带上阿芸好不好?”
“阿芸乖,”女子倾身,伸手捏了下卫芸肉嘟嘟的脸颊,“阿娘要进城给你买好多好多的红枣糕,好不好?”
“不好!”卫芸猛得扑上去,死死抱住女子的双腿,话语里满是孩童般的稚气,“阿芸不要红枣糕,阿芸只要娘亲!”
“阿芸,别闹。”突然的动作推了她个趔趄,女子怕动作大了伤到她,顾不上头疼,退一步站稳,弯腰将卫芸抱起,轻拍她的脊背。
唇齿碰撞奏响陌生旋律,轻快的歌声安抚躁动的情绪,卫芸逐渐安静下来,咿咿呀呀地跟唱。
卫芸尚年幼,听不懂唱词,寻着习惯,有一声没一声地模仿女子的曲调。
不知不觉,慢慢阖上了眼。
“舅母。”
闻声回头,是洪宁。
女子眉眼弯弯,低了几度声:“阿宁回来了。”
洪宁方及冠,作为顶梁柱,早已担起了家中的担子。
他放下肩上的柴木,走到女子面前,伸手探了探她的额头,蹙眉:“又烧了。”
近几天舅母受了风寒,时常高烧不退,虚汗频频,身子也越发虚弱。
洪宁借着砍柴进城的机会四处求医问药,家财散了大半,疾病却反反复复,去了又来。
“不碍事。”女子望着高她一头的少年,笑呵呵地说道,“阿宁何时又长高了些?”
“在您半夜说梦话的时候。”洪宁无奈,接过已经睡熟的卫芸,边说边朝往屋里走,“阿芸已经七岁了,您怎么还惯着她。”
女子没跟上去。
待洪宁安顿好小孩,再出来时,她才说道:“阿芸确是七岁,但心智如三岁孩童,见生人如见鬼魅般胆怯,大字也识不得几个,怎叫我不担心?”
洪宁本想劝她宽心,转眼见她面色苍白,吓得话都说不上,三两步上前搀扶她:“舅母何必气急,许是阿芸还小,还未到开智的年纪,急不得。”
“未开智便好了,只怕是受了他们的影响——”
下文戛然而止,女子奇怪地瞥了他一眼,烫了嘴似的,干咳一声承认了事实:“是我心急了。”
洪宁倒是没听出她的异样,一心扑在治病上,又是劈柴生火又是抓药熬汤,前后忙活半个多时辰,他端来了一副汤药:“舅母,快喝药。”
“辛苦阿宁了。”嗅到汤药里的苦涩,女子皱着眉,明显一副不愿喝的模样。
碍着洪宁的催促,只得硬着头皮,小口小口地抿着。
喝了小半碗,她忽而说道:“阿宁,我要去邶封一趟。”
洪宁正忙着做午饭,听清她的话,菜刀哐当掉落在地。
她熟视无睹,自顾自地说道:“这段时间,就麻烦你多照顾阿芸……”
洪宁急道:“舅母,怎的如此突然?莫非是那些人发现了我们?”
面对洪宁一连串的追问,女子轻轻摇头,深邃的眸子投向远方的山影:“他们没发现,但是此地留不得了。”
洪宁心头一沉,往日被追杀,靠乞讨度日的记忆一同浮现脑海——他们又要回到那种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了吗?
洪宁还在愣神,手掌忽然被一抹暖流包裹。
女子紧紧攥着他的手,声音接近于哀求:“阿宁,带小芸离开这里,跑得越远越好。”
“可是……”
“只要你听我的,我们都不会有事。”
摊开掌心,是一片巴掌大的布条。
上面仅有两个字——凉州。
洪宁从梦中惊醒。
醒来时,窗外还黑着。
怎么又梦到死去的舅母了?
洪宁长舒一口郁气,坐在桌案前,望着桌上的信纸出神。
已经两日了,他仍旧不知那夜的女子是何身份。
有一点他可以知晓:此人绝不是来帮他复仇的。
在那夜以前,洪宁从未见过她。
偏偏那人对他的情况了如指掌,甚至连卫芸都不知晓的秘密也被她轻易捻了去,实在匪夷所思。
她到底是谁?
又是在什么时候,他们竟已经成了别人的棋子,玩弄于股掌之间。
“大哥,你回来了?”
卫芸伏在桌上写着什么,此刻闻声抬头,朝着正大步朝她走来的洪宁打了个招呼:“兄长,邶封之行如何?”
“莫要打趣我,”洪宁屏退手下,坐在卫芸身旁,神色带了几分从未见过的肃穆,“我和你说点事,你且如实回答。”
我应该没触犯天条吧?
卫芸放下毛笔,有些摸不着二丈头脑:“你且说就是了,干嘛这么严肃。”
花一刻钟的时间听完洪宁的“邶封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