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6 章 226(一更)
> 比说别人看到荀攸的时候,往往很难想到作战方略上多有通权机变之能。 然,现要谈的是荀彧。 让荀彧有些意的是,摆前的并非是从周瑜口中听说的并州清茶,而是白水。 置于青瓷杯中的温水干净不见杂质,本不像是常见的待客之道,可乔琰开口的时候,荀彧又觉得,前的这杯白水,无疑是乔琰打算直接跟摊牌来说的表现。 未尝不是一种恰到好处。 乔琰道:“几日前我正好和慈明先生谈过一次,早前前往长安维护天子威仪的时候,的身体就不太好了,去和今还又重病了一场,无论何也不适合长期长安这样的环境中。” “我的意思是让前往乐平,和伯喈先生与郑公为伴,因元化先生也乐平,许还能将的身体调理一二。” 若要荀彧看来,这确实是对荀爽最合适的安排。 荀慈明原本就不适合朝堂的环境,更适合著书立说,早前只是因为董卓为了赢得士人的支持,才将给强行征调过来的,而后便走不了了。 现若能回归原本的去处也好。 “只是这样一来有一个问题。自董卓乱洛阳后,朝廷百官中除卢公荀公等人之,多迁移往邺城,偏偏新帝将立,是需拥趸班底的。荀公有名望人脉,立身持正,尚书令之位非莫属,届时刘幽州自幽州牧成为天子,有何处表现不妥,也有荀公与之谏言。” 目前的尚书令,实是卢植。 可荀彧很清楚,卢植刘宏任下是尚书令,是刘宏对战功的忌惮,董卓任下还是尚书令,同样是董卓避免卢植掌兵。 把放这个位置上,实是不太适配的。 三公多领尚书事的况下,尚书令的权柄逊色于三公,内朝的参知政事权柄刘宏政期间也被削薄了不少。 比尚书令,卢植实更适合做太尉。 荀彧问道:“君侯的意思是?” 乔琰显然不是要让荀彧直接取代荀爽的位置,而是说道:“以荀氏子弟来说,公达兵法上尤有建树,往后平定方必定随我征战,若直接将荀公挪去并州,势必要担心天子近臣不足之事。” “故而我有个想法,想与文若商议一二。” 她说到此地顿了顿,眸光有一瞬的锐利,俨然是要求索一个答案,“不过此之间我有一话想问,文若可愿出仕于长安?” 乔琰若问可愿为她所招揽,荀彧或许还要犹豫一番,可她问的是出仕于长安,那就实没有拒绝的必要。 若非有这种想法,也不会出现此地。 故而回道:“为汉廷效,正为我等士人所求。” 乔琰笑了笑。 荀彧这句话将长安的朝廷说成是汉廷,那邺城朝廷便是伪朝了。 有这句定性的说法,于眼下的况看,是足够了。 她神一展:“有文若这句话,后的就好说了。以我看来,荀公所忧,乃是朝堂秩序法度未定,上下官职空缺实多,而我所患,乃是天子近臣不足,权威声势不足以令海臣服。若此事未定,我等还不足以与邺城朝廷相抗,荀公也不能安心居处并州休养身心。” “所幸自刘公入长安以来,赶赴此地的志士仁人不少数,迁徙至此的民众不绝往来,中或有迟疑抉择,或有无自荐晋身之阶,或有擅长文墨之道却不长于言辞,若让过不入,实为憾事。因此——” “我想长安城中请未来天子设立弘文馆,行招揽筛选士人之用。辟半数作书籍典藏之地,半数为士人往来谈笑论辩之所,而后由若干才学敏捷长于庶务轮流坐镇此间,观望此地士人言行,择善举荐于中央,逐渐填补朝中空缺官职。” “可惜坐镇此地之人,需有品评人物之才,却无结党营私之心,实难挑选。” 乔琰的目光定定地看向了荀彧,说道:“我想举荐文若为侍中,兼任弘文馆馆主之一,不知文若意下何?” 这是一份格特殊的邀请。 可若以对长安形的效益来看,这又实为势必行之举。 只是荀彧接下了这个任务,自乔琰办公之处走出的时候,不觉心中颇觉绪复杂。 倘若真乔琰所说地创立了这个弘文馆,这是增强巩固于天子身边的势,也迟早会增加到与乔琰分庭抗礼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