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4 章 汴京之围
在浴血奋战的前线士该有多么绝望? 当他们在前线与敌厮杀之际,等来的却援军,而他们卖给敌国的圣旨。 只要想到那一幕,就令心冷齿寒。 “这宋钦宗该如智吧?” 太原三镇的百姓同时仰头望向水镜,目光无比复杂,有担忧,有忐忑,也有希冀。 天子为民父母,怎抛弃他的“子女”? ……的,一定的! 然而,接下来出现的画面令他们彻底心寒,只见宋钦宗毫犹豫就要答应这些条件,李邦彦等亦开口支持,唯有李纲极力反对,坚决同意金开出的条件。 双方只好继续谈判,但条件变化大。 泛黄的古卷收拢又展开,浮现新的字迹: [……需金五百万,银五千万,牛马万匹,表缎百万匹,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地,并宰相、亲王为质。] 【为了满足金的议和条件,宋钦宗赵桓下令大肆收刮汴京上下,敢藏匿财产通通军法论处,最终获得金二十万,银四百万,而民间百姓却被收刮一空。】 【又有康王赵构主动请缨为质,宋钦宗赵桓欣然应允,还派出宰相张邦昌为质。】 【与同时,一纸诏书自中书省发出,轻而易举就太原三镇通通舍弃。还好被李纲这封诏书暂时拦了下来——】 [中山、太原、河间府并属县及北州军,已于誓书议定交割,如有肯听从之处,即所毘州府令归金国。] 水镜之中的字迹如刺眼,仿佛由无数百姓的鲜血形成,宋钦宗上贡的金钱与土地从来就属于他,而属于大宋的每一子民,其上堆满了百姓的汗水与鲜血! 尽管李纲暂时拦下了割让三镇的诏书,但大家毫怀疑,他根本拦了多久。谁让宋钦宗赵恒如今铁了心要议和,只要金国愿意退兵,什么条件他都能答应。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十四日,一则好消息传来,望眼欲穿的三大勤王军终于到了。这一刻,大宋君臣欣喜若狂。】 【——这场战争似乎迎来了转机。】 水镜之的众却见半分喜色。大宋君臣百姓失魂落魄地念叨着:“靖康?” ——原来靖康之耻已经近在咫尺了吗? 所谓的转机,恐怕只空欢喜一场吧? · 镜中赫然出现种师道的“种家军”,姚平仲的“姚家军”,还有折可存的“折家军”。 【大宋军队数目暴涨至二十余万。按照原本约定,本该全交由李纲管理。但大宋天子可精修传统技能,对抗敌无能为力,压提防臣子却信手拈来。于,赵桓“别置宣抚使,令师道为之,平仲为都统制”。本该接受统一指挥的二十万大军兵权顿时分散,军令难一统。】 【——种师道的能力,守城本绰绰有余。奈何还有一年轻盛的姚平仲,他愿意一心守城,偏偏李纲没有采纳种师道老成持重的建议,反而赞同姚平仲的主张,宋钦宗赵桓亦加欣赏姚平仲的骁勇。】 【后遂率领七千出城,夜袭金营,算生擒完颜宗望,迎回康王赵构。谁知结果却损失惨重,狼狈而逃!】 【宋钦宗赵桓刚刚膨胀来的信心“啪”地一下破灭了,也再提抗击金之事,思来想去唯有一念头——莫如议和?】 【最终,坐拥二十万大军与汴京城的宋钦宗赵桓屈辱地签下议和条约,全盘答应金国提出的条件,并李纲和种师道为替罪羊,前遭贬,后兵权被罢。甚至下令宋军放下武器,坚决许与金开战。】 【宋钦宗赵桓的所作所为激怒了太学的学子,在太学生领袖陈东的率领之下,数百太学生浩浩荡荡来到宣德门下,高声为李纲叫屈,怒斥李邦彦等社稷之贼,强烈反对割让三镇之地,请求皇帝复用李纲而驱逐李邦彦等,并兵权交给种师道。知觉中,军民期而集数万!】 眼看着水镜中的潮从数百发展到数万,众都禁为这股力量而震撼。 可震撼过后,他们对宋钦宗愈发耻。 ——汴京军心民心可用,何却落得割地赔款的下场?自然皇帝中用啊! 唐太宗李世民只感觉全身血液都沸腾了来,他目光炯炯:“有二十万大军,又有如民心,朕当率军杀他三三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