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章
榆荫堂
张老太太吩咐道:"如今天儿渐渐热了,把阁楼里月白绫儿取出来,给姑娘们做里衣穿。"
又问起姊妹三人念书情况。
魏蓁笑道:“老祖宗,孙女只刚念了《诗经》,现在还没念完呢。”
魏蓁知道祖母素来不喜女孩儿家读太多书,听她老人家意思,女孩儿家原也不用读那么多书。只认识几个字,读些《烈女传》、《女四书》,不是睁眼瞎便罢了,千万不要做什么劳什子“才女”。
又问其余孙女们读何书。
魏芙,魏芳道:才刚读了《四书》。
张老太太不大高兴道:“姑娘家又不用考功名,认得两个字,读什么科举文章,不是睁眼的瞎子就行了!又不需要为官做宰的,读那么多书仔细脑仁疼。”
又道:“女子无才便是德”,咱们家的姑娘总是要以贞静为主,女工还是第二件。其余诗词绘画,不过是闺中游戏,原可以会可以不会。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千万不要沽名钓誉,倒不要这些才华的名誉。”
说罢吩咐姊妹三人:"姑娘家首要是贞静,每日间除了茶道花艺,也要练练女红刺绣,这才是正道,就像男子读书做官一样。虽说咱们这样的人家自然是有人使唤,自身也要会做,宁可废而不用,将来拜舅姑时也要奉上些荷包,汗巾之类的。"
说罢喝了口清茶又命大丫鬟琥珀打开库房寻些寻常棉布来,送给各房让姑娘们练练手。
一语未了,一眉目清秀的小丫鬟进来笑道:“前院二老爷派小厮平安来禀,是关于咱们家姑太太和燕地谢家的。”
魏蓁姑姑魏玉楼嫁人有十多年了,以往只是书信往来,今儿是头一次回门。
想来走的应该是水路,如今水运昌达,从江州府到京城,也就十几日功夫。
国朝已立百年,南北畅通,每年江南要往北方供应几千万石粮食,朝廷这些年疏通运河,重开水路是为了朝廷管理也是为了民生供养。
那谢家乃燕地世家,也是累世官宦,自□□以来就是将门世家。十年前匈奴来犯,谢家临危受命抵抗匈奴,谢老爷子和谢家家主不幸殉国,谢夫人听此噩耗,受不住打击,几年后便身故了,当时的世家,不过几年光景,便门庭冷落渐渐败下来了。
只因谢家夫妇去世,家里公子小姐不过十余岁,那谢老太太已年老,无人支持门庭。
因那谢老太太与张老太太自小一起长大,论起来也是表姐妹,故谢家公子小姐此番来京便到国公府来借住。
谢家公子谢言时年21,身长八尺,眉目如画,因素日好骑射,皮肤较世家子弟略黑些。
谢家小姐谢兰舟年15与林玉琴同年,两人此次进京为的是参加明年选秀。林宝琴虽是参加入选,但只是走个过场,家里已经上下打点好了,谢兰舟却不知前途如何。
一个长相白净的小厮进来回禀:“姑太太半月前从江州登船,这两天大约就到了。”
张老夫人十多年不见女儿,心中十分想念,又细问女儿、外孙女一路情况。
小厮平安一一细细道来,调理清晰。
张母见他小小年纪眉目清秀,说话做事又有调理,命丫鬟珍珠拿了两碟菜,拿大杯子斟了茶,就命他在炕沿下蹲着吃。
小厮平安笑嘻嘻的在炕沿下一头吃,一头将姑太太回京之事细细说与老太太听。
张母听平安的回禀,随即打发了姊妹三人。
又命丫鬟琥珀立即派人将魏蓁姑姑出嫁前住的玉荷院收拾出来,缺的东西一应到自己大库房去领,务必让女儿住的舒心。
彼时谢家姑娘随魏蓁住海棠院,谢言住明心堂,林玉琴随魏芙住兰香院,林远随魏蓁哥哥魏岩住归园田居。
姊妹三人才出院子,魏蓁笑着说道:“来了这些人,咱们的诗社这下可要兴旺了。”
魏蓁姊妹创办了春雨社,诗社成员还有些京中贵女,皆是王侯将相之家。如今也才办了两次,一回写的是怀古诗,一回写的是咏莲诗。
诗社成员中属慧娴长公主之子公孙淼,城阳县主王嫱和世子王延之身份尊贵。
城阳县主是康乐公主和齐国公的嫡出女儿,世子王延之是公主和齐国公的独子。
另有大学士之女孔文君,并齐翰林之女齐沅。还有张老夫人的母家晋宁侯府的张乐怡。
另外魏蓁的同胞哥哥魏岩,魏岳,并魏芙的弟弟魏崖具在其中。其余并无固定人数,只是诗社成员具出身勋贵之家。
京中官宦子弟以礼部尚书子女朱淑珍为也首创办了菊花社,诗社成员不同于春雨社成员的勋贵子弟,都是些读书人家的官宦子弟。
菊花社的成员是朝中官员的子女。两个诗社经常互相打擂台,谁也不肯退一步。
一时两个诗社倒是难分伯仲,这些人平日自诩清流,把勋贵们看成是国贼禄鬼,自然是不屑与勋贵们来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