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五十章古代银铸币
四铢半两铜钱三千文。 另一种为方形马币,上有马纹,重六两,值五百。 还有一种为椭圆形龟币,以龟甲为币纹,重四两,值三百,但它是“虚币”,不久即废。 西汉末期,王莽于居摄二年(公元7)开始实行币制改革,发行了“银货”二品。 “普通银”每流八两,值钱一千文。 “朱提银”每流值钱一千五百八十文。 到了魏晋至隋代,银币已在一定范围内使用。 如在南北朝晚期的内地贸易中,用银币作大额支付的已越来越多。 这一时期银币的主要形式有银铤、银饼等。 1955年在金陵光华门外,黄家营5号六朝墓出土有银五铢2枚。 这是仿照铜钱而制,可能并非用于流通。 唐五代时期,白银已出现正式进入流通的趋向。 有些大额支付,都用白银。 其他如租税、赏赐、进奉、布施斋僧、军费岁计官俸赎罪、馈赠、赈恤救灾、债务等等,也有时用白银。 尤其在岭南交广地区,“买卖皆以银”。 唐、五代银币有铤、饼、钣、笏、笋、船形和银钱等。 1970年在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了银质“开元通宝”421枚,当时大概还不是通货。 此外还出土了安庸调银饼等,系上贡的租税性质银两。 1956年西陕长安大明宫又出土了苗奉倩、杨国忠进奉的五十两大银铤。 1962年西陕蓝田县关村庙,还发现一块“壹铤重贰拾两”的小银铤。 这些银铤多在面背刻凿有阴文,内容是进贡人的姓名官衔、年份及事由等。 宋代银币已成为国家法定货币的一种,民间与官方普遍使用,不受区域的限制,通行全国,也是当时纸币的兑现基金。 但白银在宋代,尚未充分获得价值尺度,及流通手段这两种基本职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