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和氏璧的推论
春秋二宝中随侯珠和和氏璧,众人听得比较多的就是和氏璧,关于它曾经演绎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最耳熟能详的就是‘完璧归赵’典故。 “李先生,和氏璧不是被秦始皇制作成了传国玉玺吗?” 问这话的是一直给他们做拍摄的那个摄影师,三十多岁,脑后留着小辫子,倒是有点文艺范。 “这事一两句话说不清楚,还是先到我办公室坐会,我给大家泡茶边喝边聊。” 几人进入石子名办公室,很快一壶茶泡开,香气升起。 “等等,我把摄像开启,也算是留个素材。”摄影师比较敬业,他主要任务就是跟拍,尤其是涉及到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和氏璧,所以觉得将讨论的过程拍摄下来应该会有用。 李墨喝一杯茶,口齿留香。 “我也只是随口一说,关于和氏璧的来龙去脉史书上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其实流传下来的都是含糊其辞,要说个明白太难,只能根据自言片语推断一二。” “是啊,隔了两千余年,很多事情的真相都无法去证实。”朱昌平教授是考古专家,对这方面研究还是比较深刻的,“从出土的文物数据来看,我个人觉得传国玉玺和和氏璧关系不大。” “朱教授,你是这方面的权威,我也想听听你的推测。”石子名给他倒了杯茶,又给其他人相继倒一杯。 “就是闲聊聊,比如这个传国玉玺,你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最多,都是那种很大,很方正沉重的块头,其实在久远的古代,玉玺尺寸真不大。比如说那个传国玉玺,三国志说‘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方圆就是周长,汉寸大概2公分多,这么看传国玉玺实际尺寸宽约2公分,高2到3公分,实际尺寸并不大。” “另外从出土的玉璧尺寸中得知,大尺寸的玉璧一般是圆形,直径10到15公分,厚1公分左右,中间有空,方便穿绳。这种大尺寸比较少,比较多的还是小玉璧,方便随身携带。而和氏璧,既然也称之位璧,那厚度应该相差不大,最多1公分出头,并不具备制作成传国玉玺的条件。” “听朱教授这么一说,这前后还真是有矛盾冲突的地方。”符馆长喝口茶笑了笑说道,“史书上记载的我们无法辨别真假,但从一些细节还是能够推断出一二。和氏璧在古代那么有名,秦始皇也不会破坏它只取其中一块来制作传国玉玺,这理也说不通。” 摄影师就像在听故事一样听得津津有味,他插嘴说道:“这么说来和氏璧和传国玉玺还真没什么关系。” “话也不是绝对的。”李墨放下茶杯接着说道,“我对这些比较感兴趣,所以曾经花了一段时间去研究。史书上记载了和氏璧的由来,其中《韩非子/和氏》有这样一句话‘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大家重点关注一个字‘抱’,从这个动作来推断,那块未经雕琢的原石块头挺大,很重,所以要抱。而和氏璧不管厚度还直径根本用不完原玉。” “所以我有个推测就是传国玉玺的用料根本不是和氏璧,但可能与和氏璧是同源,是用剩余的原玉雕琢成的。” 李墨说完,又小喝一口香茶。 “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推论,大家当个故事听听就好。” 办公室沙发上的几个人都是这方面的老手,他们听完李墨的推断也不由点点头,这事还真有可能。 “其实不管传国玉玺是不是和氏璧做的,它们都已经失传。史书上也没有关于和氏璧的详细记载,就算它此刻放在我们的眼前,谁也不敢说这个就是历史大名鼎鼎的和氏璧。” 石子名有点回过味来,他眼睛一亮说道:“如果和氏璧是真实存在的,那它不是跟着始皇帝陪葬了,就是大概率后来落入到项羽手中,从他藏宝来看,和氏璧也有可能就在那些剩余的铁皮箱里。如果能够找到疑是和氏璧的玉器,那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一巨大的历史事件去推断它的真实身份。” 石馆长这么一说,其余人都看向李墨。 李墨笑笑说道:“我的确是这么想的,如果不是项羽宝藏出世,就算和氏璧放在我们面前,你们谁能认识呢?一没根据,二没线索,就算真是和氏璧,那时也最多被当成一块古玉罢了。” “不过和项羽宝藏搭上关系,那出现疑是和氏璧的玉器,我们就有了根据线索去做研究。” “李先生,我服你。”摄影师竖起大拇指,其他人更对李墨高看一眼,因为李墨想到了他们从来没想过的问题。 “哈哈哈,如果真的让和氏璧出世,那今后的霸王宝藏馆分量就可能要超越你们三大博物馆,纵然数量不够,可关键东西好啊。” 三位馆长这么一琢磨,分馆除了没有镇国之宝的青铜器,可那八十一尊全副武装的石人兵阵就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