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5
一千人眼中有一千座上海。
假如以“用你心中的指标衡量上海的生命力和发展势能”为主题做一期街头采访,你一定能听到五花八门的答案:对于趁着小长假来上海旅游的游客来说,上海的生命力在于各个打卡地的人流,摩肩接踵的人潮着实惹人恼,却又在某种程度上必不可少地拼凑起了他们心目中对于上海滩的繁华印象;对于那些在工作日的下午,在愚园路买手店大排长队的精致男女来说,上海的生命力是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崛起的商圈,它们像彩虹泡泡般,在上海的地图上无限孵化、扩张,连接成一片香水味的森林;对于那些在陆家嘴高楼上班的西装精英而言,上海的发展势能无疑应该用地产基建来衡量,当他们站在以百为单位的楼层之上,俯瞰一座座摩天大厦拔地而起,就恍若闻到了雨后春笋的新生气息。
而对于毕遇而言,上海这座城市的蓬勃生命力,体现在它对新概念的孕育和孵化。
每一天,这座城市都会迸发出成千上万的新新事物,它们化为千奇百怪的辞藻,蜂拥般地装填进名为“流行”的词典里。而那些原本并不叫人稀罕的旧事物,在概念包装的戏法下也能摇身一变,成为大受追捧的新风尚。
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当下社交平台最火的周末消遣活动“citywalk”,说白了不过就是遛弯和散步,一旦加上了精致的手绘地图和意境街拍,就成了新时代文青口中所谓的“和城市连接”“在转角偶遇美好”。
再比如上班的第二天,陈嘉音缠着毕遇,让她无论如何都不要吃早饭,而是在十一点半的时候陪她去公司附近的Tims买咖啡糕点作为brunch。
对于出身自一个传统中式家庭的毕遇来说,她从小到大接受的谆谆教诲一贯是“早餐要吃得像皇帝,中午要吃得像王子,晚上要吃得像乞丐”,所谓brunch的用餐时间属实有点尴尬,有种夹在早餐和午餐中间不上不下的感觉。
这家Tims坐落在附近一栋写字楼的大堂一角,平日里是不少白领囫囵对付一餐的便利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同样生意火爆。
毕遇对着菜单苦恼了半晌,随后下了单:“请给我一杯鲜萃红茶,要加三份奶两份糖。”
陈嘉音捧着她的中药色美式,揶揄似的揉了揉毕遇头发:“不愧是学生妹,小孩子口味。”
毕遇冲她哼哼一笑,接过小票乖乖地站在吧台前等餐。
店里的人流不断穿梭来去,不一会儿,毕遇便敏锐地感受到她的位置似乎把这个并不大的空间分成了两个世界:在她的右手边,不断有衣着鲜亮的白领急匆匆地赶来,报上取单号后便提着餐品扬长而去,任凭服务员们一声声殷勤的“谢谢”虚无地破碎在空中;在她的左手旁,有三四个穿着不同平台服装的外卖骑手,焦灼地等在吧台前,仿佛目光越恳切,服务员们就越能加快手上的速度,他们时不时欲言又止又卑微地问上一句“我的单子好了吗”,得到的却只有服务员不耐烦的敷衍。
自从毕遇来上海念大学后,她便不时能体会到这种割裂感。但那通常是在周末,她和柳柳一起在几个著名商圈闲逛。彼时,在她们眼里,那些潮得冒泡的都市丽人就和DIOR和Hermes的光亮橱窗一样,同她们是实实在在的两个世界,她们的生活快感用学校门口的两碗重庆小面就能轻易解决,如果还不够,那就再加一碗狼牙土豆。
然而就在这两天,许是“静安女工”的新身份,又或许是《UTOPIA》公司性质的本身,毕遇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对这种割裂感的敏锐度大幅提升了,而她暂时还分辨不清这到底算是好事还是坏事。
“快走吧。”
右手边,一个戴着太阳镜的女人正向服务员控诉自己的贝果被忘了抹乳酪,语气高傲得像是被对方开车撞了,还是再倒回来恶意碾压的那种。毕遇更觉心下难受,接过饮料便小声催促陈嘉音离开。
如果要给这种割裂感从轻到重一共十级分级排序,刚才的体会是三级的话,那毕遇接下来接到的工作安排应该可以算作八级。
“等等,应该是Renee的消息,”毕遇打开震动的手机,开始读今天收到的第一个工作任务,结果才刚刚念了一句,就发现这个任务超出了自己生活经验的认知范围,“‘这是此次晚宴的chef团队给的文字版菜单,这个chef来自一家中式fushion创意餐厅’……什么东西,这是什么神秘餐厅?”
“叫啥名?”陈嘉音问。
毕遇快速扫了一眼,眼尖地捞到了一个英文单词:“应该是叫‘ASH’。”
“噢——”陈嘉音用了如指掌的口吻接话道,“他们家啊,我上个月刚去过。你们市场部可以啊,他们家很难约的,最近就流行这种新中餐。”
“那这个fushion是什么意思?”
“就是以经典中餐菜色为基础,对其进行解构和元素剖析,然后再用西式的烹调手法加以重构和呈现,所以大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