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的故乡面积
夜风微凉,黄玉龙在宿舍门口站了大概十分钟左右,心情平复了些,便入屋上床继续睡觉。
早上六点时分,黄玉龙再次从梦中醒来,心情愉悦,显然是做了个好梦。没错,的确是好梦,他梦到在场部那瓦顶平房旧屋居住时候的那段快乐童年时光了。黄玉龙没有急着起床,而是细细回忆刚才的梦境,回味刚才让他心情愉悦的点点滴滴。
童年那间旧屋是坐北朝南的,是场部建场之时起的两行共四排职工宿舍中,第二行第一排八间宿舍从左数起第二间,第一间住的是生产科科长张伟清一家。张科长家屋子左墙外是一条约二百米长的直路,他家位于这条直路中间位置的路旁,这条路前方尽头是镇上商业街,后方尽头是干校。张科长家屋后也是一条直路,与他屋左那条直路垂直交叉,它的长度大约三百米,它的前方尽头是工业区(汽修厂,木工厂,粮食加工厂),后方尽头是附近一个村庄的一所小学。
站在这十字路口中央,面朝工业区,向前走五米,站住,这时左手边路旁位置,有两蓬绿竹,每一蓬都是栽有两种竹子,一种是细叶的,最多能长到七八米高,这种竹子是场部男孩们制作钓竿的原材料,它的嫩叶芯可用来炒制竹叶芯茶;另一种是大叶的,最多能长到十五六米高,它的叶子可用来裹粽子。
绿竹左边两米,是一个长约六十米,宽约四十米的长方形鱼塘,称为“大池”。再往前走十米,站住,这时右手边的路旁有一个边长约为三十米的正方形鱼塘,称为“细池”。其实这两个鱼塘是相连通的,在路底下它们之间有一条函道。到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四时,这两个鱼塘要抽干水,把鱼全部捉起来,分配给场部每个家庭,大概每家能分个十几二十斤的样子,让大家“年年有鱼”。每次公家捉完鱼后,各家八岁以上、十六岁以下的孩子们就一拥而上,趟着最多齐膝深的泥水找寻“漏网之鱼”,运气好的人能够收获七八斤大小不一的各种鱼获,草鱼,鲢鱼,鲫鱼,塘虱鱼,泥鳅,黄鳝,狗母鱼,塘虾,塘蟹,塘蚌,个别运气爆棚的还能捉到白鳝鱼或甲鱼。鱼塘是有专门的饲养员的,他那木板条钉成的小屋就在塘边。在黄玉龙的记忆里,到1992年这两个鱼塘荒废掉,这里总共有过三任饲养员,都是孤身的人。一年四季场部经常有市里农垦局下来开会或检查工作的领导干部,这时需要用鱼塘里的鲫鱼招待他们,饲养员就会雇佣场部的少年钓手们来施钓,每钓上来四条四指宽以上的鲫鱼,其中三条归场部,要拿去场部食堂烹煮了招待农垦局领导干部的,另外一条就是给钓手的雇佣费了。
在你现在站立位置左手边的大池,它靠近你的这一条边岸,都铺砌着整齐的麻石条台阶,逐级而下,共有七级石阶,池水水位通常保持在淹没第三或第四级的位置。这个大池是多功能池,除了养鱼,它还是孩子们的游泳池,妇女们的洗衣池,各家各户挑水浇菜的取水池。
场部的孩子们都是在大池学会游泳的。初学时胆子小,都是在麻石台阶那里,双手扶搭着石阶练习用双脚打水;胆子大了以后试着放开手,试着用蛙式来游,开始时最多游出几米远就沉水了;慢慢地蛙式熟练了以后再学习自由泳,仰泳,蝶泳,这时候就很轻松了,两三天就能掌握各种泳姿的技术要领,可以随意切换泳姿,在两亩多大的池塘里任意遨游。
在刚才站立位置再前行十五米,左手边的路旁,有两棵约二十米高的厚皮树,树干很粗,两个人才能合抱。这两棵树树冠很大,叶子十分繁茂,有好多种鸟儿在上面筑巢或歇息。黄玉龙和几个要好的小伙伴童年时经常来这里玩,或者爬树,或者用自制的弹弓打麻雀,或者中午天热的时候乘凉,或者捡拾枯枝和落叶回家烧饭用。
这两棵树的左边一大片地是附近一个村子的稻田,约有二十亩那么大。黄玉龙记得这块地以前全部都是种植麦子的,那会儿大概是1978年吧。那些年麦子快收割的时候,场部的孩子们会偷摘一些麦穗,在厚皮树下点火把麦穗烧着,一会儿火灭不那么热了,用手把麦粒一搓,麦壳全部脱掉了,这剩下的麦粒可就是名副其实的“烧麦”了,吃起来焦香可口,又胶韧有嚼头,简直是一流好吃。
1980年秋收以后,黄玉龙父亲黄光明给了靠近厚皮树这几分稻田地的承包农户一笔钱,买这块地里的滑腻粘土,掺上干稻草用来制作泥坯砖,晒干后叫做“塗角”,用它们来砌了一间房子,潮汕人管它叫“塗角厝”。在经历了三四十年风吹雨淋日晒之后,到黄玉龙穿越之时,这间塗角厝仍然没有崩塌颓坏,质量真是杠杠的,这叫后来那些钢筋水泥建造的、号称有七十年居住权,结果只过了十几二十年就不能再住人的商品房情何以堪呀!
这一片稻田靠近大池的部分,约有三四亩吧,后来改作菜地了,先后种过花生,黄豆,包菜,萝卜,番薯等。记得有一年这里种了一种黄瓤番薯,品名“鸡蛋仁”,煮熟了以后番薯皮会自动脱离,番薯肉淀粉含量非常高,吃起来喷香,比鸡蛋黄还好吃。这种番薯非常受附近孩子们的喜爱,因此被偷扒了不少。不过这个品种产量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