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四章 神转折(一)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街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唐·杜甫《饮中八仙歌》 古人的酒就是这样与诗词难舍难分,独酌的时候时赋诗,集体宴饮的时候,更是少不了诗酒唱和。在现代人用两只小蜜蜂、逛三园啊行酒令的时候,古人大都是以诗词佐酒、对联佐酒,以此来行酒令的。 古代文人酒会,往往都是喝着喝着就顺理成章的成了诗会,太常见了,而且很多酒诗会还成了千古假话。 一人我饮酒醉,多人饮酒成诗会,古人往往就是这样。 所以,今日的接风宴上众人一致赞同以诗词佐酒,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王姓官员举筷子为题的“应景”建议,也得到了不少人“积极”赞同,他们都想着借此机会在裕王面前表现一番,证实自己,鼓着劲想压朱平安一头。 如果能压朱平安一头的话...... 相信有朱平安这么一个有分量的高大垫脚石,他们就可以站的更高了,最起码可以少奋斗个七八年,这可是百年都难得一遇的好机会啊。 想想都兴奋啊。 所以,在王姓官员提议后,很多人积极响应,在他们的努力下,王姓官员的提议也就成了正式题目。 筷子,箸,筯...... 筷子这种餐具太常见了,人们每日都离不开它,可是以其为题目的诗词在历史中却是少之又少,正如灯下黑一样,不过少也就意味着有难度,有趣,宴席上的众人,即便是无意“表现”、“压住平安一头”的官员,也都是兴趣浓浓的样子。 见猎心喜。 大致就是这种感觉,众人都是经过科举考试磨炼的文学高手,诗词歌赋自然不在话下,遇到这么个生僻的题目,见猎心喜,兴奋的脚趾头都要扣紧了。 众人兴趣盎然,朱平安也不会扫众人的兴,某些人的调侃与挑衅,掀不起朱平安心中的半点波澜,甚至还觉得有趣。 呵呵,有意思。 朱平安微微笑了笑,饶有兴趣的扫了王姓官员一眼。 “久闻小朱大人出口成章、满腹经纶,今日终得机会见识一二,真是幸甚。”王姓官员毫不退缩的与朱平安拱了一礼,微微向上勾了勾唇角。 “平安才疏学浅,愧不敢当。”朱平安摇头微笑,谦虚道。 “诗词小道尔,小朱大人莫要谦虚了。”王姓官员言语步步紧逼,不给朱平安推脱的机会。 诗词小道? 你至于嘛,为了堵我后路,把宴席上跃跃欲试的大人们都给贬了一顿。 朱平安不由笑了。 果然,周围几个听到王姓官员这一句话的人,不由黑了脸,不过他们几个都是相熟了的,知道王姓官员这句话是为了激将、堵住朱平安的退路,听到了也就当没听到了。 王姓官员后知后觉自己说错话了,忙向周围人小声解释了两句,然后在心里给朱平安又重重的记上了一账,把这一错误怪在了朱平安身上。 可恶 故意引我说错话,我一定要在今日诗词上压朱平安一头,好好出口气不行。 王姓官员默默的瞥了朱平安一眼,像一条眼镜蛇一样。 额? 怪我咯?! 朱平安注意到王姓官员怨恨的眼神,一阵无语凝噎汇成一句话:我有一句妈卖批不知当讲不当讲。 诗会确定,开始准备。 本着奇文共赏之的原则,裕王府的下人将一个三米长两米宽的屏风抬进了凉棚,放置在了宴席中央,屏风上覆盖着雪白如脂的宣纸,屏风两侧摆了两个桌子,桌上各放置了文房四宝。 人们可以将自己的佳作,挥毫泼墨在屏风上的宣纸上,展之于众,方便众人欣赏。 既能展示书法,又可展示佳作,一举两得。 布置完后,裕王又让人去他的书房将嘉靖帝赏赐给他的两块歙砚取来,放在了面前的桌上。 “俗话说宝剑赠英雄,孤幸得父皇御赐翕砚两块,以赠今日之佳作。” 裕王朗声说道,将御赐的两块歙砚当做了彩头,赐予本场诗会最佳的两篇大作。 看到裕王桌前的两块翕砚,众人眼睛都热了,就跟将军看到绝世宝剑一样。 一块好的砚台之于文人,作用丝毫不亚于绝世宝剑之于将军。 歙砚所用歙石产自婺源与歙县交界的龙尾山下溪涧,又称龙尾砚,龙尾溪的歙石都是经过5-10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歙石花纹结构古朴突出,矿物粒度细,微粒石英分布均匀,用这种歙石做成的翕砚,发墨益毫,滑不拒笔,涩不滞笔,蘸墨挥毫,下笔如有神助,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