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考,如今留在书院的,只剩当初别院三人和郦文光了。
贺淳安先是看到了位上的沈明,尚未来得及开心,便见他衣衫略有破损,细看脖间手腕也是青紫。
“见过先生,这……”
其余人纷纷见礼,叶盈峰没什么眼力见,上前揽过沈明,却听沈明吃痛般嘶了声,这才发觉。
“都坐下罢。”李作临开口,师生对坐,一时无言。
良久,李作临开口:“今日,我再来给各位上一课。”
座下几人对视,略显不解,却见李作临缓缓起身。
“如今何年何月,当今圣上是何人?曼桂,你答。”
“回先生,是启原二十年,当今圣上乃安顺帝。”郦文光不解,却也起身作答。
“安顺帝登基,为何不换年号?”
郦文光答:“陛下曾做《为君赋》,赋上所书,因先帝年间大行各项律令变法,却尚未得落便中道崩殂,陛下感怀先帝为大业呕心沥血之德,故而继承先帝年号,也立下了海晏河清的治国决心。”
李作临背对众人颔首,瞧不见面上神色。
良久,他又开口问道:“巳承年间的耽石变法,各位可还记得?”
宋瑞昌起身道:“记得,巳承年间尔能帝在位时,因连年大旱,百姓民不聊生,时任户部尚书的乔松楼乔大人,意欲减轻赋税徭役,也得三省支持,可不过几月便国库亏空,朝廷难以为继,以失败告终,乔大人也油尽灯枯而亡,为念大人仁善,史书以其字命名,称耽石变法。”
“便只有国库亏空一条吗?”
闻言,叶盈峰道:“不止国库,要推行新律,还需得地方支持,可许多地方仍是财政吃紧,只能抱憾。”
李作临摇头:“先帝在位时也力举减赋,如今国库不亏了,为何这赋税徭役还是迟迟不减?”
叶盈峰蹙眉,与几人互相交换眼神,只觉今日先生有些奇怪。
“知非,你来说。”
贺淳安垂眼,贺家乃霍州大家,他自是比旁人多知些内情,开口道:“地方着实存在财政吃紧,却并非各地均是,可这变法在各地都推行不开,想来不仅因此。”
李作临再看沈明,沈明迎上了他的目光,便读懂了他的意思。
他原以为,党政之争是在朝堂之上,他既未入仕,便不会有太多接触。可如今宝山寺杀人如蒿甚势猖獗,青州鱼游沸鼎,张大人生死未卜,如周李二位又青黄不接,不愿担半点险,只等朝廷援助。
明哲保身不错,可如此为官,未免叫百姓寒心。
他垂眼道:“从古至今无一帝王不望国兴,可诏书既拟,政令一发,下至地方,又不知传成何意。”
“是!”李作临以戒尺敲案,怒气染上眉梢:“根深蒂固者之利益,动不得,便是再多新政再出律法,也难得落实!”
他叹道:“自乔大人身亡后,朝中哪还有乔氏容身之处,他乔家好歹禾德大户,如今又落寞成了什么样子。”
沉默良久,宋瑞昌道:“先生所言学生明白,可学生相信,一心为民之人到底是有的,前路不至于此般黑暗。”
“时德所言甚是,只是为人者,哪能不存私心,今朝信誓旦旦,赶明儿就背信弃义。”
“小人戚戚,又有何惧?学生不信,会胜不过他们!”贺淳安一拍桌子,朗声言,其余人纷纷附和。
李作临闻言轻笑,而后正立,将双手正捧胸前,面色严肃道:“三年间,各位勤恳李某看在眼里,今日在此,李某便求几位一事。”
“先生言重。”几人不敢受礼,急忙起身。
“若有朝一日,几位得以入朝为官,万望心怀天下,念着苍生,莫要忘了本心,还大乾个太平盛世。”
众人齐答:“定不负先生所托。”
“今日一别,来日再见时,愿各位得偿所愿。”说罢弯腰深深一揖。
几人同样施礼,沈明心中却明白,李先生虽说来日再见,却做了壮士赴死之决心。
再起身时,李作临面色已然如常,淡笑道:“我还有事,各位自便。”
沈明跟了上来:“先生,一定要走?”
李作临颔首:“谁种的因,便该谁去结果,当年我妇人之仁暗保了他,终究是错。”
他看向沈明,面色缓和了些:“子彻,三年不长却也不短,你日日勤勉,我看在眼里。子彻心怀仁爱,是位知恩图报之人,来日为官也定能受百姓爱戴。可太过仁善,自己却受苦,往后遇事子彻莫要太过责怪自己。”
沈明登时眼眶发红,便连自己生身父亲也从未此般为他着想。
风起,李作临望向天边,道:“如今也该我去还了。”
沈明掀起长衣跪地,双手扶于额前,行了跪拜大礼。
“学生,拜谢恩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