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上)
太后叹口气道:“唉!治国难啊,治好国更难啊……”
一语未完,只见太监回道:“太后,太子殿下,众位大臣,皇上醒了,皇上醒了,皇上请太后和太子殿下过去呢。”
太后闻言,默默祝祷了几句,便携了众人进内殿看视皇上。不料在门口遇见皇后急匆匆赶来,正要向太后请安,太后示意免了,两下合成一处,已走进内殿。
却见皇上最宠爱的慎夫人正在榻边服侍,满脸犹是泪痕,皇后见了她,眼神瞬间凌厉起来,忙又掩去,勉强露出笑容走近前来。只听皇上口里直喊太后,皇后便住了脚,太后紧赶了几步,呼吸有些喘促,道:“皇儿,现在觉得怎么样?”
皇上闭着眼道:“太后,皇儿觉得还好,只是有一件事放心不下,只好劳动太后前来。
如今匈奴十万大军压境,想必他们是想勒索岁贡和美女,此行为固然欺人太甚可恶至极,但眼下不宜与匈奴开战,攘外必先安内,内部藩王之患不解决我朝无力与匈奴大战,对待匈奴还应以绥靖政策为主,所以皇儿请太后过来,是想将此事说与太后。
再有,皇儿眼下还不能上朝,朝政之事还烦劳太后操心。”
说着,便出了一身汗。太后忙道:“皇儿啊,你说的哀家都记下了,朝政之事你不用挂心,只安心养病就是了。”
一面喝命:“太医都死哪去了,没看见皇上醒了吗?”
皇上只觉得口干舌燥,“朕要喝口水。”
忙有人端上一碗参汤,刚到口边,皇帝便皱眉:“不要这个,要水……”忙又换了水,皇帝呷了两口,便躺下去不再言语,似乎又昏迷了。
此时,两位老太医带着一位年轻的太医过来请脉,众人都退到外间等候。
两位老太医轮流把脉,那位年轻的太医在一旁服侍,他见皇帝头面肿盛,目不能开,喘息不止,不断索要水喝,瞥眼间瞧见皇帝一只手背虎口处有好大一块脓疮,上面涂抹了药膏,不禁低声问道:“陛下,起初发病时您是否觉得恶寒身重?现如今是否胸闷气胀?”
皇帝点点头,年轻太医接着道:“陛下能否伸出舌头,让微臣看一看。”
老太医正要喝命制止,却见皇帝已经将舌头伸了出来,舌质红红的,舌苔却是燥黄。
老太医狠狠瞪了一眼年轻太医,年轻太医垂首不言。又诊了一回,三人遂走到外间。
太后忙问:“怎么样,有大碍吗?”
太医未及言明,只见梁王刘武和李后早已在一旁角落咕咚跪下,面色悲戚,泪流不止,低声祝祷,无非是求上苍保佑皇上身体康健,愿代父皇承受疾病痛苦之类。
众人见了,都被梁王夫妇的孝心感动不已,也不禁潸然泪下。
两位老太医相互嘀咕了几句,说道:“陛下的脉息尚好,浮数有力,还不至于有生命危险,只是……只是微臣们一时间也辨不清病灶所在,不敢就此下药。”
太后一听,忽地大怒:“废物!废物!平日里那么高的俸禄养着你们,关键时刻连病证也分不出来,简直是一群废物!照你们说来,皇上只能坐以待毙不成?既然这样,要你们何用?来人啊,给哀家拉下他们两个去砍了……”
两位老太医不敢分辨,只能叩头如捣蒜不断求饶,说时,便有侍卫走上前来。
那年轻太医见势不好,忙跪下道:“太后,且慢,请容微臣回禀。”
太后盛怒之下,骂道:“你又是谁?敢在这里叫嚣?”
王娡在一旁听得声音,抬眼瞧去,暗自吃一大惊,这位年轻太医正是她认识的张青生,不禁替他捏了一把汗。
只听他说道:“回太后,微臣在太医院跟随两位老师见习,斗胆为两位老师求情,实在陛下龙体金贵,下药不敢有任何闪失,方踌躇不决。
微臣刚才跟诊,也询问了陛下身体症状,陛下头面红肿、恶寒身重、咽喉不利、口干舌燥、舌苔白黄,加之脉浮数有力,因此证发起才两三日的功夫,微臣又见陛下右手虎口处有一大块脓疮,结合上面症状,微臣断定陛下此病乃邪热客于心肺之间。
邪热上攻头面则为肿盛,邪热壅滞咽喉则为红肿热痛,津液被里面邪热所伤,则口干舌燥,初起时邪热侵袭肌表,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舌苔黄燥,脉浮数有力均为里热炽盛之象明征,欲去此病,当以清热解毒之剂攻之,望太后明鉴。”
太后气色稍缓,道:“谁听你在这掉书袋,哀家问你,用清热解毒之剂果真好得了吗?”
张青生道:“一试便知。”
太后冷然道:“好大的胆子,皇上万尊之躯,岂是容你随便试药的吗?”
张青生忙道:“微臣断不敢拿陛下的龙体随意试药,微臣是依据陛下的症状,按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辩证论治,还望太后明察!”
太后一时间也不知该如何决处,梁王刘武和李后不断悲泣祝祷,长公主也忧心忡忡不发一言,只有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