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回(下)
三月二十八是太后的七十寿辰。
这段日子长乐宫十分忙碌,从中旬便开始有各种庆祝仪式,五处一亭,十处一阁,都布满了管弦丝竹,到处都是乐府乐者的身影。真个把长乐宫渲染的鼓乐声天,丝竹悦耳,呈现一派歌舞升平的祥和气氛。
因着还不到正日子,这些庆祝仪式太后多不参加,偶尔闷了,出来瞧上两眼也就回去了。
有时栗良娣陪着太后说话,便酸溜溜地道:“太后,您瞧瞧,您一再说不要铺张浪费,可那王孺子就是不听,搞得这么奢华,您老人家又不爱这些热闹,何必弄这些呢?”
太后听着也不生气,只是笑道:“丫头啊,你也该长大了,怎么有些事还看不明白呢?别老盯着表面那点儿东西,这有时候啊,浪费就是节俭,懂吗?”
栗良娣怔怔地摸不着头脑,太后又笑道:“在这一点上,娡丫头就比你聪明,不用哀家说就全明白了,你自个儿琢磨去吧,把这事琢磨透了,你也就成长了!”
正日子这天,汉朝自开国以来最盛大的寿诞庆典开始了。
长乐宫虽人山人海,却井然有序。先是在长乐宫正殿拜寿行礼。
皇帝拖着重病之躯也来了,亲率文武百官跪拜祝寿。次是以皇后为首的宫娥命妇献寿,再是近日进京的各诸侯王及家眷拜寿。余者拜寿者络绎不觉,只安排在别殿行礼。
太后盛装大服,频频点头微笑,一只手拄着龙头拐杖,一只手虚浮在空中,示意众人平身。银白的头发丝丝泛着光泽,华美的头饰更加衬托出老太太雍容华贵,安享太平盛世的富态。
筵宴正席设在万寿楼的前面,紧邻崇明湖,就着水音听笙笛之声,别有一番韵味。
席间好歌好舞自是不少,王娡还安排了各种杂技百戏,看得人实在眼花缭乱。更有上百匹舞马和大象被打扮得华丽异常,交错配合表演高祖的剑舞《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众人被眼前雄浑宏大的气势震撼到了,被高祖皇帝的英明神武震撼到了,被大汉彪炳千秋的伟业震撼到了,他们再一次感受到了身为炎黄子孙是何其幸哉,生活在文帝盛世何其乐哉!
酒过三巡,菜已不知多少献,太后笑道:“里面还有更好的筵宴和戏耍呢,你们在这里闹吧,哀家可要带了娘们儿里面高乐去了!”
说罢携了妃嫔公主、夫人诰命、幼子皇孙等里面去了,众人皆起立跪拜道:“恭祝皇太后芙蓉东海寿比南山!”
内筵设在长乐宫的小花厅,太后和众人换过衣服后便入席了。太后只歪在榻上,下首两溜席面,众人都不敢落座,由引礼官引导着逐一再行礼拜寿。
诸侯王中除了吴王刘濞没有亲自赴宴外,其余诸侯王皆携带夫人内眷来了。
吴王刘濞只派了先太子刘贤的寡媳孤宁带着七岁的幼子刘好前来,她戚容内敛、面目寡淡,那一丝笑意也是勉强挤出来的。
孤宁携子跪下道:“祝太后万寿无疆!”
火热的气氛一下子被她冰冷的语气带下来了,众人也都忙敛了笑容。
太后脸上的笑容也没了,也不示意她起来,淡淡问道:“你公公吴王可都好啊?”
蓦然听到‘吴王’二字,孤宁身子猛然抖了一下,众人都没留意,王娡却全看在眼里。
回道:“吴王他老人家很好,还让臣媳祝太后万福万寿呢!”
太后道:“哀家看他才是万福万寿呢,你看看吴国多富庶啊,铜钱遍地都是,就连长安城吃的海盐有很多都是从他那运来的呢!”
众人中倒有一多半默默点头的。
孤宁不答话,低头看着地面。太后瞧着旁边安静跪着的小孩,笑问道:“这孩子几岁了?”
孤宁答道:“回太后的话,七岁了。”
太后道:“这大老远的,难为你孤儿寡母赶来给哀家祝寿,想必派你们过来是你公公的意思吧?”
孤宁不答。太后叹气道:“怎么,你孤儿寡母这份闷闷不乐的样子,是在生哀家的气呢,还是在生太子的气呢?”
孤宁答道:“臣媳不敢。”
太后道:“不敢?有你不敢的,你那公公可有不敢的?
哀家今年整七十了,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论岁数,你那公公今年也六十有余了吧,这把年纪了,有些事情怎么还是放不下?
哀家本盼望着他能过来,说说话,聊聊天,也是亲戚们的情分。”
孤宁道:“我公公是晚辈,本该亲自前来的,可他老人家身体不便,所以就派了臣媳过来。”
太后冷笑道:“他身体不便?真是这样吗?前几年他就说身体有恙,不能来朝,皇上还特赐了他拐杖,可哀家怎么听说,他一气之下将那拐杖砸个稀烂?”
不等孤宁回答,旁边跟来服侍的一个婆子忙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