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湖一中
2015年8月末,阳湖县城北关。
“郁欢!郁欢!你还不起来?快起床了!”孙女士的大嗓门是郁欢十多年学生生涯的专属闹铃,时隔一年,再次听到,还是这么的……熟悉。
“今天第一天上班,别磨磨蹭蹭地迟到了!”孙泽兰推门进来,催促着郁欢,试图唤醒女儿的上进心。
话没说完就走到窗前,“唰”一下拉开了窗帘,有时候物理攻击比语言管用,郁欢生无可恋地坐起身,瞅着窗外刺眼的阳光,心里的苦涩更甚了。
郁欢大学毕业,父母觉得能在小县城里当个老师就是最好的选择,要死要活地要求女儿从外地回来。
郁欢本来是想回来好好劝劝父母,时代不一样了,他们老一辈喜欢的安稳生活,根本满足不了现在的年轻人,总之她是绝对不会留在阳湖县当老师的!尽管她大三时就考过了教资,但那只是为了多个证书而已,仅此而已。
谁知道自己毕业后投的那几份简历都石沉大海了,再加上爸妈每天打电话苦口婆心地劝,留在家里多好多好,当老师多好多好。
甚至搬来了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每天轮番轰炸郁欢:女孩子留在父母身边好!大城市压力大,待不了几年还得回来……
诸如此类的话语每天回荡在郁欢家里,挣扎了大半年后,郁欢终于认命地回了老家,参加了阳湖一中的教师招聘。
今天是教师报道的第一天,从六点开始孙女士就不停地收拾这收拾那,开心的不得了。郁欢敢肯定,对孙女士来说,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这件事,远比女儿出生那天更让她开心。
“欢欢啊,快出来,爸爸买了你最爱吃的小笼包!”客厅传来郁钧比孙女士还洪亮有力的声音。
果然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老郁怕是比她妈还高兴,郁欢默默地点点头,很是赞同自己内心的想法。
郁欢起床、洗漱,简单化了个淡妆。
吃了爸爸买的小笼包、喝了妈妈榨的鲜豆浆,看了眼时间赶紧出门了。
北关算是县城的老城区,没有统一的小区,只是十来栋三层小楼和临街的几家商铺,构成了不大不小的生活区。这里本来不算城区,是县城往外开发的时候扩建到这来的。是县城的最北端,所以这一片被统称为北关。
居民楼都是坐北朝南的,总体上呈平行的状态,前后隔出来三四米宽的小巷,一排有两三栋,郁欢家在最北边最后一条巷子。
“欢欢!”
郁欢骑着孙女士为她上下班方便而新买的电动车,刚走出单元门,就听见有人喊她。
是姜笑。
姜笑家在郁欢家前面,两人同一年出生,只不过姜笑大了郁欢五个月,从小就在一起玩,是发小。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都是一个班的,后来姜笑去了南方上大学,郁欢留在本地,才算分开了。不过俩人经常联系,假期回来也会聚聚。
姜笑一毕业就考上了县里的公务员,孙女士经常以她为例来说明待在老家的种种好处。
“你去一中吗?刚好一起啊。”姜笑知道郁欢要留在一中当老师的事。
县政府和县一中在一块,只隔了一条马路。俩人刚好顺路,能一起过去。
“好啊。”无论在哪,都是小电车通勤比较方便,不用担心堵车。姜笑也是骑电车出行。
北关到一中,骑电车也就十几分钟的路程。
到了学校门口,“有空一起吃饭啊,叫上陈菁菁。”姜笑冲她点了点头。
陈菁菁是郁欢和姜笑的初中同学,当初没考上一中高中部,去了一家私立高中,但跟郁欢和姜笑的联系没断,小县城就这么大一点儿,即使不在一个学校,周末也能约着一起玩。
陈菁菁高中毕业在阳湖商场里开了一家服装店,因为时尚眼光够高,店里生意火爆。去年跟高中就谈的男朋友结了婚,现在生活得还不错。
“好!”郁欢回应。
阳湖一中是阳湖县唯一一所公立中学,郁欢在这里上了初中,升入高中部,六年的时光都在这里度过。虽然并不是很想当老师,但要回到阔别已久的母校教学,心里还是有点激动的。
郁欢到学校门口时已经八点五十五了。把电车停在车棚里,郁欢赶紧跑了起来。
学校正门一进去是一个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高高的旗台。以广场为界,东边是初中部,西边是高中部。
八月末,天气还是很热,阳光照耀着砖红色教学楼,高大茂密的法桐树组成了长长的林荫道,郁欢突然有一种回到了高中时的感觉。一中就像是一颗百年老树,矗立在阳湖,包容着一批又一批人的青春,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子,它却从未离开。
不同于初中部三幢前后排列的教学楼,高中部的是四合院式的六层楼,四面都是教室,高一高二高三分别占据两层楼。
中间是一片空地,以前郁欢她们出早操时都是在这儿集合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