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背后的高人就是罗江。
九月初一,又到了与太傅上课的日子。
在书房听完太傅讲的《孟子——梁惠王上》中一篇之后,两人一起到御花园中休憩品茶。
在园中荷塘边的凉亭中,内侍和婢女都站在一边。昌宁和罗江面对面端坐着。
两人前面是一个大的矮桌,桌上放着茶具,桂花斟过茶后,杯子里的茶水缕缕生烟。
“朕每次听到孟子对于治国的一些见解,都觉得甚妙。”
罗江放下手中的茶杯,听皇上说下去。
“竟然能说出,‘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这样的话。”
“即仁君不该陷害百姓,明君规定民众财产,让他们纳税时,要让他上能伺候父母,下能够养育妻儿,好收成时终年温饱,坏收成时不至于饿死。”
“还有他说的对植物的种植,对牲畜的蓄养,要勿夺其时,如此百姓便可免于缺衣少食;要认真兴办学校,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这样年长之人也能老有所依。”
“可叹,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就有如此的胸襟和见识。”
听完这番话,罗江知道昌宁已经坚定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皇上既是认同孟子的思想,能从他的主张中看出仁爱思想,可见皇上也是个贤明仁爱之君。”
“如果是一个残暴的君王,大概会认为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话是以下犯上,大逆不道。”
昌宁拿起茶杯,“太傅过誉了,他既说‘人人皆可以为尧舜’,谁都可以为圣君,又说‘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事,治天下可运于掌上。’,以此心度彼心,怀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才能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如此才能治理好天下。”
“朕既为君王,就应当做到。”
罗江伸手一拜,道:“皇上如此看重百姓和江山社稷,是黎民百姓之福,定当民归如水之就下,沛然无人能御也。”
“多谢太傅,朕知道自己该学的还有很多,以朕一人之力恐怕也是不足,还需要您和百官的帮助才是。”
“臣定当竭尽全力。”
说完这番话,两人都停下来喝了口茶。
过了一会儿,罗江放下茶杯说道:“皇上,此次灾情处理得很好。”
“其实这次多亏了一个人,是他帮朕出的主意。”昌宁一点也不将功劳据为己有。
罗江:“哦,是哪位大人,您之前派了陈科和刘辉去江南主持赈灾事宜,可是他们中的一人出的主意 ?”
“不是,他是江南之人,而且是商人出身。”
罗江沉思片刻,“想不到一介商人竟有如此的见识和才华,倒叫人刮目相看。”
“是啊。”
“这样的人不能为朝廷所用实在可惜了。”
昌宁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此人名叫颜为,是江南第一大富商,在此次灾情中捐出了自己大半的家产。由此看出他也是一个心怀天下之人。”
罗江很吃惊,“竟有此事?”
“对。”
“听说皇上还特许了今年的恩科,在此次旱情中捐款的商人都可以来参加?”
“您也听说了?”
“是啊,朝野上下都传遍了。”
“太傅也不同意我这样做吗?”昌宁问道。
罗江:“这种先例自古以来虽从未有之,但是谁说就一定不好呢。既然人人都可以为尧舜,也没有谁说商人就一定不能当个好官,也不定就说他对江山百姓就不能有所贡献。”
“只是在殿试取士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才好。”
“太傅说得是。”
“臣多言了,想必臣不说皇上也是晓得的。”
昌宁拿起茶盏又敬了罗江一杯。
“嗯,不过考不考得上也得看他们自己的本事了。”
“臣还有一个疑问?”
“是什么?但说无妨。”
“皇上可是为了那个江南才子得以入朝为官,才给了商人这个恩惠的?”
昌宁摇了摇头,“不是,朕宣布这个消息的时候还不认识他。”
“哈哈哈哈......”罗江笑出口,“原来如此,看来孟子说的‘得道者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乃真言,这不仅是天下顺之,也是上苍助之,大概这也是他的造化,命运安排如此啊。”
“太傅此言尚早,他也未必会来参加科考。”
“哦,这么好的机会,他不想抓住?”
昌宁笑着摇了摇头,却未再说话。
不见得所有人都想入仕途为官,颜为非常低调,身为江南首富,本该是像挂在进士榜单上受人仰望的人物,然而现实却是许多人都不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