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0 章
怀地笑。
大热天的挤在姨妈家总不方便,第二天,无论姨妈如何挽留,外婆坚持要带两个外孙回老房子住,毕竟看老房子才是这次回来的主要目的。姨妈是嫁到旁边村的,离外婆家的村不远。
回到外婆家,外婆吩咐两个外孙搞卫生,然后她进了自己房。
外婆的老屋是传统的岭南建筑。青砖灰瓦,座北朝南,东边靠着别人屋这边前半段是围墙,后半部分是主人房,西边靠着巷前部是厨房,中间是餐厅,后面是厢房,而东西之间的前段即围墙和厨房之间是天井,也就是大门进来是天井,东面是围墙西边是厨房,前面围墙的檐下可以放杂物比如木柴之类。这样布局无论采光通风都非常合理,关上大门就是一家人的天地。
陈菊东搞完厅餐厅和厢房的卫生就进外婆房,想看里面要不要打扫一下,外婆进去也有好一会了。只见外婆正对着一个包裹发呆。她听到陈菊东进来忙拭了下眼角,来不及把包裹收起来,菊东看见包裹是由一块藏蓝色的方巾包着的,方巾已经很旧,布面绣着紫红色紫荆花。包裹里面是有些年代久远的小孩的衣物。
外婆边把包裹重新包起来边说:“外面的卫生搞完了?”
陈菊东说:“差不多搞完了,阿南在打扫天井。”
“哦,我翻出了些旧物,想起你外公了。”外婆转身看了看孙子,昏黄的灯光之下,她的眼中泪光闪烁,外婆说着把包裹放回柜里。陈菊东想,绣着紫荆花的方巾包裹必然有什么特别的意义。紫荆花原本生长在东南亚,以及我国的南方沿海地区,近十年在他们这边的很多城镇有种植。而早几年香港公布选紫荆花为特别行政区区花,更是全国皆知。陈菊东却是近年才真正见过这植物。
下午,婆孙三人搞完卫生在天井休息的时候,陈菊东好奇问起昨晚外婆和姨妈谈及的事。外婆便说起姨妈的身世,虽然兄弟二人之前也从妈妈和外婆的谈话中已有听闻。
原来姨妈并不是外婆亲生,抗日时期,外公在香港就和一个当地的女子结了婚,后来他要回大陆投身祖国的解放事业,而前妻却不肯舍弃她的资本主义太太生活,不肯离开香港,于是抛下他和刚出世没多久的女儿走了。由于形势所迫,外公只好带着女儿回到老家。青梅竹马的外婆义无反顾地照料他的小孩和广州乡下两地奔波的他,最终他们也走到了一起。解放后,为了听从新政府的号召,外公回到广州的机关单位工作,而妻女们则留在乡下。虽然姨妈不是亲生,外婆却视如己出,把姨妈养大成人。姨妈也一直当外婆是亲妈。近来姨妈的亲妈回来认女,叫姨妈去香港过好日子,姨妈拒绝了,抛夫弃女的女人怎也代替不了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后母。
听完姨妈的身世,一些在兄弟两心里的迷团也就解开了,为什么姨妈比妈妈大那么多;为什么姨妈的样貌没有妈妈和小姨妈那么像,原来她们是同父异母的姐妹。菊东本以为,外婆早上拿着的绣着紫荆花的方巾也许和姨妈的亲母有关。没想到它却是外公从香港回来重逢外婆时送给她的礼物。它是他们爱情的见证。
初长成人的见南对兄长菊东感叹道:外婆是最伟大后母!
这夜,陈菊东想,古人的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上两辈的人追求志同道合,而现在呢?层次相当,趣味相投吗?想起余筠,余筠是城中的书香闺秀而自己只不过小镇里的一个耕夫。菊东正在阅读外公留下的《三国演义》,看到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自称耕夫,觉得“耕夫”的称谓不错。他放下书,步出房门,此际天井上空星光灿烂。乡间的夜空比城里的美多了,她在桂林看到的夜空是否也一样呢?
外婆的老房屋已是空置了好一段日子,由于无人看护,天井的屋檐和厨房瓦面已经有点破漏,特别是厨房有明显的滴水痕迹。回来的第三天,外婆找来一些堂侄维修,也许是已故外公的声望或者是外婆的德高受人尊敬,对于外婆的召唤,那些左邻右里的陈菊东的表兄们一呼百应。加上陈菊东兄弟两人帮忙,只花了三天的时间就把房子修葺好了。
接着兄弟两在外婆的老房子一住便是六七天。
弟弟陈见南可谓是一部小说走天下,只要有书看就够了,他说回老家就是想放松,似乎对明年的高考胸有成竹,他搬出一张交椅整天坐在小天井下看书。而陈菊东则在门前对着巷对面的那棵桃树写生。在陈菊东记忆里那桃树十多年前就有了,以前来探望外公外婆多是春节前后,那时候这棵桃树总是开满桃花。而今虽然桃树已有些老态,却依旧枝叶丰满。旁边的青砖灰瓦房子已经相当破败,地面的灰麻石长满青苔。桃树,破屋,远山还有斜阳,好一幅村落的自然景像,满载着菊东的童年记忆。
离开学还剩下两天的时候,兄弟两和外婆才从外婆的老家回到小镇。陈菊东打开楼下的信箱却没有余筠的来信,心里多少有些惆怅。
他走到街上,才留意到这个新小镇许多条街道的两旁都栽种着紫荆树。才知道,外婆那条方巾上绣着的紫荆花,其实就在身边。这些树特别之处,叶子大如手掌,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