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逢知己千杯少
“你还记得咱小时候看的电视剧《末代皇帝》里面,溥仪嘴里说的那个‘猪尾巴’吗?”他见忠良听得津津有味,便继续循循善诱道,其实他估计对方应该没记住这个细节,“对,就是猪尾巴那么大,那才是标准的清朝人留的辫子。”
“头上其余的头发必须全部剃掉,其实就和剃光头差不多,无论用什么眼光看,那都是相当难看的。”
“不是有句话叫‘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嘛,”他凭借几分酒力继续显摆道,“就是这个意思。”
“也就是到了清朝末期,朝廷的管制力度才稍微放松了一些,允许百姓多留点头发了。”
“在雍正朝时谁要是敢留电视剧上演的那种头发,朝廷早就把他的脑袋给咔嚓了。”
“明朝末年有一个人叫袁彭年的,”他又搬弄了一句前两天刚刚看过的话装点门面,“他就曾说过‘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的话……”
“呦呦,你看你,跩得和羊蛋似的,竟然大模大样地给愚兄上起课来了,是吧?”忠良出言戏弄道,心里却是美滋滋的, “不过你还别说,到底是多喝了几年墨水,确实比我这个粗人强。”
“但是,嗯啊,”他又开心地笑道,“也就是强那么一帽头子而已,其差距很有限,很有限,有限到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
“嗯,孺子可教也!”桂卿言罢,举杯大笑道。
“这个剃发嘛本来是流行于满族的一个古旧习俗,”他随后又乘着酒兴继续侃道,依然装得很博学广识的样子,“咱们汉人几千年来因为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传统观念影响,是从来都不剃发的,可以说,‘衣冠束发’就是汉人的外在标志。”
“剃发这个事,当时可以说是严重伤害了汉人的感情,击垮了他们的心理底线,于是大家都纷起抗争。”
“当时反对剃发到底有多惨烈,到底流过多少血和泪,我们今天其实是难以想象的。”
“历史上对这个事记载得也很清楚,”他又举例子道,神情显得较为激动,好像这种事才发生过不久,“说是山东有个进士叫孙之獬,这家伙阴为计,首剃发迎降,以冀独得欢心,乃归满班,则满以为汉人也,不受。归汉班,则汉以为满饰也,不容。于是羞愤上疏,大略谓: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于是削发令下,而中原之民,无不人人思挺螳臂,拒蛙斗,处处蜂起,江南百万生灵,尽膏草野,皆之獬一言激之也。原其心,止起于贪慕富贵,一念无耻,遂酿荼毒无穷之祸——”
“停,停,我晕,我晕!”忠良一手捂头,一手左右摆着,装出一副异常痛苦的表情叫唤道,“千万别在我跟前背文言文,刺激我本来就很脆弱的神经,搞得我光想哕!”
“你要哕就上猪圈哕去,省得哕出来的东西浪费了,反正里面的营养还没被吸收!”桂卿开玩笑道,然后就咬牙切齿地继续提起这孙之獬来,好像这个姓孙的亲手刨过他家祖坟一样,“孙之獬这家伙后来一怒之下就对清廷上疏,提出来应该下令让汉人剃发留辫。”
“本来早就想彻底显示自己已经武力征服了中原的多尔衮顺势就采纳了这个坏蛋的提议,在顺治二年正式下达剃发令。”
“凡是清军占领的地方,以10天为限,文武军民一律剃发如满族式样,不从者治以军法。”
“这个粗暴强硬的剃发令一出,到处都能看见兵勇们带着剃头匠,挑着担子在城镇和乡村巡逻,担子上挂着‘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粉牌,他们见一个捉一个,强行汉人头部四周剃发,留起金钱鼠尾辫子……”
“噢,你这么一说,我不就明白了嘛,”忠良抱怨道,“也就是说,你剃也得剃,不剃也得剃,不然就拿命来。”
“然也,然也!”桂卿表扬道。
“那问题是,孙之獬这个不要脸的家伙后来怎么样了?”忠良打着酒嗝又很不以为然地问道,“他得到他想要的荣华富贵了吗?”
“你听我说呀,”桂卿意犹未尽地讲道,他就瞪着眼等着对方问他这句话呢,“到了顺治三年的秋天,山东高青县的谢迁就领着一帮子农民造反了,这个时候孙之獬正好衣锦还乡,在老家摇骚呢。”
“农民军在占领淄川之后,直接就把这个家伙活捉了,然后五花大绑游街示众。”
“好家伙,当时的老百姓那个恨啊,”他煞有介事地讲道,好像亲眼见了当时的情况一样,“都抢着往他身上扎针,然后往针眼里插上鸡毛或鸭毛什么的东西,骂他是个畜生,最后这家伙被砍头了,被暴尸街头,他也算是罪有应得吧。”
“嗯,这一段听着还倒是那么回事,确实过瘾啊!”忠良喝了一口酒之后高声叹道,看样子从精神到肢体都舒服得很。
“哎,对了,”他随后又问起来,“我记得以前剃头匠死了之后都是不能入祖坟的,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