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立志须少年
六、立志须少年
古往今来,有些才华横溢的人在其一生中本应有更大的作为,然而人生无常,他们却因疾病或意外灾祸而过早地离开了人世,那充满希望的事业也提前终止,黄奇工就是这其中的一位。就在他事业正处于上升期,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时,却在一次开大板料时发生了意外。当时黄奇工正在一旁全神贯注的吊线,而徒弟是个新手,往架子上排开摆放锯好的大板时,还没有放平就松了手。他本要移动身子再摆正一下,可脚一滑,却让一丈多长的大板倒了下来,正砸在一边弹线的黄奇工后腰上。黄奇功惨叫一声痛苦的倒下了,人虽未死却一动也不能动。
当时的郎中对于骨科也就是接个骨折之类的,这腰椎受伤可不是好治的。请来的郎中看了看,也不敢动,只是外敷了膏药,再开了个方子,嘱咐慢慢静养。家里人照方抓药回来煎熬,无非是针对跌打损伤、消炎止痛之类,喝了几天汤药,并未缓解疼痛。都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可半年时间过去了,人还是下不了床。古时学艺,徒弟要三年后才能学到点真东西,师傅一般情况不会轻易的将关键技术过早教给徒弟的。黄奇功徒弟多是才来不到两年的,其中有专开大板的、有下料开榫卯的、有拼接面板的,没有一位成熟工匠能从头至尾做出一套完整的家具。即使大家按先后工序完成各自的部分,最后可以组装成家具,但可以想象得出来,这种水平和黄奇功比却是差之天地。于是,这半年多来,家里的生意也基本处于半停工状态,只能做些单件小家具或桌椅板凳维持着营生。可人总是要吃饭的,加上这半年多的看病吃药和其它日常开销,黄家渐渐有些入不敷出,经济上陷入困境。
黄奇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明白天道无常,世事多变,如今自己遭此厄运,再美好的远景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现在,只能面对现实接受这一切。古来功名利禄一事,无非是光宗耀祖,荫及子孙后代。自己在宫中服务的这些年来,耳闻目睹了一些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之事,知道官场险恶。本是让儿子读书明理,走仕途之路,可目前生存要紧,眼下这难关要过,其它也只能是空想和奢望。前几日妻子也劝道:叫师文回来吧,读书是长远的事,先爬过这个坡再说。黄奇功看自己的身体如此,不是半年一年就能恢复的,而家里的事又无人能接手,最后下了决心,只得把儿子叫回来子承父业,期待重振“奇工木作”。
黄师文聪明好学懂事又早,同时也比同龄人更加刻苦努力。在经过了这三年多的教育学习,已是工诗擅对、能书能文。他回到家里,看到病床上的父亲和家中窘况,知道自己该做出选择了。于是劝父亲说:爸爸不要急,孩儿已经长大了,早该替父亲分担压力,有我在,家里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说这话的时候,黄师文才十二岁。他是个懂事的孩子,少有大志,尽管自己对未来的憧憬绝不是眼下这样子,但他知道,父亲做出这个决定也一定是很难的,他必须担起这个担子。黄师文也是少年老成,从他平静的脸上竟看不出心中的郁闷和苦楚。
从那天起,黄奇功就从《木经》、《营造法式》和《鲁班经》给儿子讲起。黄师文启蒙时背诵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平时在学堂学的是四书五经和诗词歌赋,从不知原来还有这等奇书,一时竟产生了浓厚兴趣。好奇心有了,学习时自然格外用心,从来都是理论指导实践,做木匠也是如此。只是有个别师傅出于自身因素的考虑,还不想过早的让徒弟在短时间里全面掌握所有手艺,可父亲教儿子则不同。黄奇工这位营造处出来的大师傅是倾尽平生所能,只想让儿子早些领会。黄师文的悟性也是高,他一边学习,一边动手实践来消化吸收,技艺提高很快。
要是别人学木匠一般都是从下料、推刨子、开榫卯之类的基础活开始,这样教出来的木匠也就能做个家具和干个房子装饰的活而已。而黄奇工可是从皇宫营造处出来的工匠大师,他不但掌握着高端家具制作的工艺,还可以营造园林、寺庙、王府和宫殿,会更高层级的木工活,所以要从理论开始学起。我们后面会介绍黄师文两次修建三大殿的经过,为什么别的工匠干不了这活而他能干,这就是普通木匠和工匠大师的区别所在。
《木经》一书,是北宋初杰出工匠师喻皓,在总结前人工艺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积累的技术成就编著而成。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十八技艺中曾作了专题描述:“营舍之法,谓之《木经》。” 宋代欧阳修在《归田录》卷一中也有记载:在京师地区诸塔中,最高的是开宝寺塔,它建造得非常精准,是由都料匠喻皓设计建造。塔刚建成时看上去不直,而是略向西北倾斜,人们感到奇怪就问预浩。喻皓回答说:“京师地区,土地平整,没有高山,却多西北风,让西北风吹塔,不到百年,塔就会正直了。”他的构思方案可以精确到这种地步实在难得,现在的木工都以喻皓的理论为准则参考。
后来,北宋建筑专家李诫参考喻皓的《木经》写成了《营造法式》一书。这是一部关于建筑方面的著作,书中包含各种大木作及瓦作制度、工限、料例的三个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