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耽美 >大明黄花梨 > 二十三、名胜千古情

二十三、名胜千古情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登楼自焚而死,楼亦被烧毁。此楼乃万历二十一年重新修建的。黄师木道了声谢,验证了自己判断,明白了事情经过。

楼内刻有张仲素和白居易的唱和诗

张仲素诗: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白居易诗:

满床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

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张仲素的诗是代关盼盼抒发她“念旧爱而不嫁”的生活和感情的,白居易的诗是抒发了对于关盼盼的同情和感叹。二人一唱一和,处理得非常恰当,是唱和诗中的佳作。

走出燕子楼,黄师木心中感慨。想脚下这块土地,千百年来,英雄豪杰,几番争夺,血沃热土;到头来,江山依旧,古树斜阳。元诗人萨都剌的《彭城怀古》说得好: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合云龙。

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荒,画眉人远,燕子楼空。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大凡世人游览名胜古迹和欣赏自然风景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若赏景则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而怀古则触景伤怀,感慨悲情,此时的黄师木属于后者。大板跟在师傅后面,也只是看个热闹,他不明白为什么师傅一离开燕子楼,就沉默不语,也没敢多问。

黄师木再无心游览,当下回到客栈。两人各自喝了碗水,告别驿卒,带上行李牵马上路。走了百十步,黄师木回望徐州城头,想着自己肩上担负的重任,而南下之路却是千山万水,心中顿生豪情。他深吸一口气,眼望前方,纵马如飞;大板后面紧紧跟上,时辰不大来到黄河岸边。

黄河是中华民族母亲河,几千年来,由于多沙善淤,变迁无常,改道十分频繁。周定王五年,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南宋建炎二年,为阻止金兵南下,宋东京留守杜充在今河南滑县西南人为决河,使黄河东流豫东北、鲁西南地区。黄河汇入泗水,夺泗入淮。从此黄河离开了春秋战国以来流经今浚、滑一带的故道,不再进入河北平原。在此后七百多年中,以东南入淮为常态。明初,由于财力困难,百废待兴,未对黄河进行大规模的治理,直到弘治七年刘大夏治河,断绝黄河北流之路,主流复归兰阳、考城、归德、徐州,会淮水东流。

搭船渡河,但见黄河滚滚,波浪涛天。上船后,大板担心马见水受惊,要脱衣蒙住马眼。黄师木说:不用了,锦衣卫的马都是经专业训练过的,就是刀山火海,但有命令,它也会奋不顾身,奔腾向前。师徒二人都是第一次看见这样壮观的水势,不禁心潮澎湃,十分激动。大板惊奇的睁大双眼,四处观望。黄师木面对波涛汹涌的黄河水心中感慨不已,对天地山川顿生敬畏之心。

渡过黄河上马驰行,来到宝应县。在路过射阳大纵湖时,却见陈琳墓。陈琳是三国时 “建安七子”之一,黄师木想起当年在学堂上,听纪先生讲唐代诗人温庭筠的一首《过陈琳墓》怀古诗。虽他俩所处的时代不同,可温庭筠视自己和陈琳同为霸才,将二人的不同际遇放在一起比较感到愤愤不平,心有不甘。黄师木看后也深有感触,古往今来,文人学士多怀才不遇,难抒已志。自己虽未走科举之路,却得以在工部为官。少年时热爱读书,工匠本不是自己的初心,如今却成一生的事业,感情的寄托,已刻入心头,割舍不下。此番奉旨南下采购皇木,担负着重任;自己很久以来就有个愿望,希望能到深山密林中去寻找良材佳木。作为工部侍郎,不仅是要完成朝廷土木工程建造,同时应对天下木料的材种性能、分布及存量情况都能清楚的掌握。父亲也一直想为工匠人编写一本专门介绍各种木料性能的书,只可惜未能完成心愿。自己这次南下,正应肩负起这一职责和使命,深入林木源头,到黄花梨生长的地方去。如今有了皇上的信任和工部的支持,更应努力前行。

再往南走,映入眼帘的已是江南风景,这日来到扬州。

千百年来,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对扬州赞美歌咏的诗词之多,是其它任何地方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古人以“腰緾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为人间头等快活之事;而“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更是对这座城市的最好赞誉。大板看到师傅脸上兴奋的表情,猜想不会穿城而过,应游览一番。

春秋时吴王夫差在此筑城,至隋统一时,扬州已是繁华都市。大运河开通后成为水陆交通枢纽和盐运中心,是南北漕运的咽喉。唐时成为东南第一大都会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四大港口之一。当时在扬州的各国商人达上万人,素有“雄富冠天下”之称。众多文人诗家曾在扬州为官或游访,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名篇佳作。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先后在扬州生活,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