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见龙在田80
虽然年纪不大, 阅历有限,但双方视线相对的一瞬间,诸葛亮神奇地理解了吕昭想让他教小孩们读书这个行为背后隐藏的深意。 细细算来, 诸葛亮跟随在吕昭身边的时间,比某些真正为她效力的谋士武将都要多, 如果要评选最受吕昭信任的心腹, 榜单前三名高低得有他一个位置, 剩下的其他人打破头争去吧。 看得多了, 了解得多了, 聪慧的天才少年自然能心领神会一些吕昭从未言明的东西,比如她对士族的态度一直是警惕而忌惮的,除了荀氏, 她没有重用过任何一个已经成了气候的士族,她身边的重要职位很少由士族子弟担任;她颁布的每一项关于民生的政令中都隐藏着削弱士族在民间影响力的目的。 而现在,她开始计划着釜底抽薪了——从小培养一批基本与士族无关的知识分子,并在他们成年后,将他们安插到基层的各个岗位上去。 胜任这些岗位并不需要有多高的才干,很多工作钱少事多活儿还累, 唯一的优点是离家近, 在多数士族子弟眼中都是食之无用弃之可惜的鸡肋, 他们出仕的起点大多比鸡肋高, 即使倒霉摊上了鸡肋, 也只会把它当成跳板, 干一段时间刷刷业绩,很快就能走人了。 但对曾经连官僚体系的影子都摸不着的普通人来说, 鸡肋瞬间成了香饽饽, 他们渴求一切能当官的机会, 哪怕只是小小的一百石。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岗位,却是维持一个国家正常运转的不可或缺的基石。 就拿税收来举例,东汉主管国家财政的官员是大司农,国家最昌盛的时期,天下十三州九十九郡,每个郡又包含着大大小小的县,加在一块的数量庞大的难以想象,别说大司农一个人,就算其麾下属官集体出动,也不能做到亲自去每个县收取税收。 这跟个人的工作热情和身体素质无关,即使真有个挥洒不完精力的牛X铁人,也没那个时间去给他折腾,只能是中央将命令传达给郡国,郡国再往下层层通传,最终由亭长、乡长之类的小官协助完成,再将数据汇总上报,提交至中央。 三公九卿频繁更换对整个国家的影响大吗?大,但不至于彻底崩盘。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即使中央塌了,也不妨碍割据一方的豪强继续把持自己的地盘,对他们而言,别说换三公九卿,哪怕换皇帝,只要能摆出一支强有力的军队,将关卡封锁,照样能在境内能过自己的小日子。 反倒是底层官吏集体罢工、开始磨洋工拖进度时,能对地方政事造成不少实打实的伤害。 在这些岗位任职的小官们,基本都是依附本地士族而活的,士族培养他们,提拔他们,给予他们金钱和受教育的机会,甚至还能给他们打开一些上升的渠道,作为报答,他们会遵循士族的意志执行任务。 作为在一片土地上扎根经营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名门望族,他们对本地政局的影响力是十分恐怖的。 数秒钟内,诸葛亮的脑子里转过了许多念头,他的眼神一变再变,最终归于平静。 身为士族的一员——尽管是已经没落的士族——诸葛亮对其中的弯弯绕绕再清楚不过,他明白吕昭才是对的,一旦让士族彻底垄断上升渠道,统治阶层将因为失去鲜活血液的补充而逐渐腐朽,即使一时能巩固住权力,也终将迎来毁灭。 四百年前,被沉重徭役压迫的百姓们高喊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竿而起,打响了毁灭庞大秦帝国的第一枪; 四百年后,被天灾人祸折磨的百姓们系上黄|色头巾,跟随大贤良师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悍然无畏地发动起|义,揭开了东汉王朝覆灭的序幕。 历史无数次证明,被压迫到活不下去的老百姓们是会站起来反抗的。 他们反抗秦的暴|政,反抗汉的腐朽,同样也会反抗士族的榨取。 是选择光耀门楣,维护整个阶层的利益,延续旧日的荣光,还是选择彻底扫清汉廷累积四百年的冗余,从头建立一套更符合时代、能造福天下苍生的新制度? 诸葛亮以为自己会犹豫,但提问题的那一刻,他的心已经给出了答案。 十二岁的诸葛亮和十七岁的吕昭在梦中默契地达成一致,他们想要做的事,想要完成的目标,也遥远飘渺如梦一般。 可谁能断言梦一定没有实现的一天呢? * 诸葛亮端坐在讲席前,腰背挺得板板正正,甚至过于僵硬了,“我……我真的可以吗?” 荀爽开坛讲学,教化民众,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贩夫走卒,皆可来听课。 诸葛亮跟随荀爽做学问,自然会受到老师的耳濡目染,效仿老师的一言一行。 况且当今学子,哪一位研习的不是儒家经典、孔子之道?既然接受了圣人的传承,就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