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 章
这七千多一点隔现代就是七亩地的收入,隔这里是三十亩地的收入,出入四倍还要多。
听李盛喜爷几个唠嗑,就这产量还算是高的,要是遇到老天爷心情不好,旱的旱,涝的涝,那产量才更愁人呢!
就这些粮食还不都是自己的,还要缴税,这里的税收是十税其一,也就是十分之一要上交给朝廷。
一年中先交夏粮的粮税,还有秋粮的粮税。
这自己家地还算是多的,要是少一点再加上人口多的,一年到头总有几个月吃不饱,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
家里共八口人,加上城里二叔一家,共十二口人,要正常吃饭,李春花估计一万斤粮食一年都不一定够吃。
这里的人肚里油水少,还没有那么多的零食填补,每个人的饭量都有点吓人。
就拿她爹来说,一顿能吃四个馒头,有她两个拳头那么大的馒头,要知道她半个馒头就饱了。
家里这么大饭量的还有大奎,她爷的饭量也小不了多少,还有家里的二叔,二叔家的二个哥哥……
这里的朝代是庸,这个庸应该不是李春花记忆里的那个大庸,她历史虽然不怎么好,可也记得那个大庸国土应该不大,应该在两湖的地界。
而这地方按小说里说的应是架空王朝,国姓是齐。小说里除了京城就是这个海州城,别的地方都没有提及,也不知道这里属于现代的那个地方。
李春花的估计应该是江淮平原附近,也就是江苏安徽北部那块,她是从说话的口音,吃饭的习惯,播种的粮食零零总总分析出来的。
不过原身自带口音,李春花来了就会说会听。吃饭这方面也还好,她在现代各地方的饭她都能吃,也就是俗称的不挑食。
这地方不止气候好,雨水也下的好,不多不少,隔上十天半月的就来一场,大大小小的,不大不小的都有,反正田地里今年是不旱不涝的。
粮食一年两季,一季是固定的小麦,还有一季就是稻谷和玉米大豆啥的,这主要是看地适不适合种水稻,不适合的通通种玉米大豆高粱。
家里三十亩地只有二十二亩适合种水稻,剩下的八亩多地种了好几个品种的粮食。
五亩地的玉米,两亩地的大豆,剩下的都种上高粱。
今天家里人在地里就是种豆子的,每年总有个轻重缓急,先是种水稻,然后是玉米,最后才是这些零碎的边边角角。
种水稻的时候是雇的人种的,雇上十多个人,再雇上几头犁地的牛,再加上自己家的人和牛,三四天就好了。
雇的人一天是二十五个钱,中午供一顿饭。一头牛则是三十个钱一天,也要供它一天的草料。
“爷,水来了。”
李老五离地头老远,李春花是用大嗓门喊的,不然怕他听不见。
种豆子是两人一组,一个负责刨坑,一个负责扔豆子,一个坑里五六个豆子。
李老五和二奎一组,大奎小夫妻俩一组,李盛喜之前和徐氏是一组的,徐氏回家装水,他一个人也没闲着,在地头挖排水沟。
一家人坐在地头喝水的喝水,啃黄瓜的啃黄瓜,还不忘招呼隔壁地里的人。
“老七,过来歇歇喝口水。”李老五把黄瓜一掰两截,把嫩的那段给孙女,自己准备啃黄瓜屁股。
李春花没要,抬手拿了那个黄瓜屁股,对于她来说,不管哪一头吃着都是黄瓜味,她一点也不挑。
李老七岁数比李老五小好几岁,可看着却比李老五嫌老相,脸上也是一脸苦相。
边上的李春花也在偷偷打量李老七,知道他和爷爷是一个辈分的,排行老七。
“七爷爷。”
叫了一句,就低头啃她的黄瓜屁股。
“唉。”李老七笑呵呵的应了一声,拿了根黄瓜就坐下啃了起来,“今年这天不错,知道我们要种地了,还给下场雨,省老事了。”
不然还要挑水种地,那才真真忙人。
“这块地要结束了吧?明天种哪块?”李老五把最后一口黄瓜塞嘴里,含糊的问道。
“晚上带点黑就好了,明天种村尾那块小的,种上大豆,不然明年的油从哪里来!”
村里家家户户吃油都是用大豆压的,每年家里种上一点,人多的人家就多种点,人少的人家就少种点。
有地的人家谁会去花钱买油啊!庄户人家能不花钱就不花钱,都是自己家压的,压的多了还能卖一点,压的少了就省点吃,反正不花钱买油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