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六章 对峙
李谕在东京帝国大学待了不短的时间,动不动就会给身在天津的吕碧城发过去电报,询问国内的情况。 吕碧城现在是真的忙,不仅要当北洋女子公学的总教习,还要抽时间搞创作、翻译书稿,就连吃饭的时候都要学着新学。 李谕同样忙得一塌糊涂,东京帝国大学没有课程的时候就要去三井以及三菱总社研究合作细节,另外还要进行变速箱的深化设计,每一件事都很费神。 除此以外,李谕还在搞一款新型的发明专利:千斤顶。 千斤顶虽然早就有了,但大都用在工厂中,体形巨大,李谕设计的是后世比较常见的路边汽车修理所用的便携式千斤顶。 这个小东西在现在非常有用,因为此时的汽车根本谈不上“耐久性”三个字。 后世的汽车随随便便开个几万公里啥事没有,最多做几次保养、加加玻璃水;但二十世纪初的汽车可不是那么回事,坏在路上是常态。 作为驾驶员,具备一定的维修知识与具备驾驶技能同样重要,否则你别想开车。 或许这就是早期很多驾驶员都是专业司机的原因,——真心是个很厉害的技能。 好在目前的汽车总体上结构比较简单,修理难度不大。 只是此时道路条件不太好,底盘磕磕碰碰难以避免,车身的整体刚性与后世更无法比拟,所以驾驶员动不动要趴到车底下修车。 因此千斤顶绝对可以成为此时汽车的标配,自然也包括扳手等工具。 以后T型车问世,基本都会配备李谕的这套便携式千斤顶。 李谕找东京帝国大学要了一处小公寓,另外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实验室。 这间实验室没法和自己在柏林以及纽约的相提并论,甚至还不如在京城自己搭建的实验室,只能将就用了。 没有电脑,手画图纸比较麻烦,动手制作就更费劲。李谕权当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费了不少日子才搞定。 接下来的变速箱就更加费时。 反正李谕每天都忙得要死。 到了周末,好不容易可以休息休息,内田良平竟然又找上了门。 这位主儿现在是名义上黑龙会的老大,实际控制者还是背后的头山满,不过头山满很信任他,给予了他极大权力,基本就是黑龙会二把手。 主要是内田良平比较年轻,没有头山满那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日俄战争后,头山满在国内的声望有些尴尬,由他站在台前更好操作。 “李谕先生,恳请您随我去家中一趟。”内田良平说。 “家宴?”李谕问道。 “宴席自然少不了,不过……”内田良平笑了笑说,“还有点麻烦事,廖先生,你来说吧。” “您好,在下廖仲恺,代表同盟会前来邀请李谕院士。”廖仲恺先做了自我介绍。 他是后来中山先生的得力干将,在民国初期的政坛上影响力不小,“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就是他协助制定。 李谕又问:“邀请我做什么?” 廖仲恺说:“会中有些矛盾,我们与太炎先生等人争执不下。上次我在留学生会馆听过您的演说,大家都认为你是明事理的人,所以希望一起来看看。对了,太炎先生也提到可以请你来。” 李谕感觉此事不太好处理,他知道现在是光复会与同盟会出现明显分歧的时候。 中山先生以及黄兴、廖仲恺、宋教仁等人是同盟会这边;光复会的大佬也很多,章太炎、蔡元培、陶成章,以及秋瑾、徐锡麟等。 两边的主张虽然都是革命,但分歧从来就没消除过。 光复会的宗旨是“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本身源自一个暗杀组织,此后也崇尚暗杀。 同盟会的纲领则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二者听起来似乎很相近,都是为了反满;但同盟会的政纲中还有“平均地权,创立民国”的内容。就是因为有这一条,同盟会才不同于旧式会党,是它成为具有近代政团性质的关键。 不过,大多数人并不了解中山先生所提倡的民主共和。 众所周知,同盟会是华兴会、光复会、兴中会等一起组成,但他们之间并没有上下级关系,基本是并列地位,并没有拧成一股绳。 兴中会主要成员是华侨,很多是广东人,根基在华侨群体; 华兴会成员多为湖南人,且多是留日学生,他们与国内新式学堂和新军联系紧密; 而光复会的成员多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基本来自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