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2 章 各行祖师-教育
巨幅的舆图上现出一条条水渠,从始点不断蔓延到东,又北上分叉至西和北地,直到和东方水系连接在一起。
数条代表着水利的渠道突然散发出七色光芒,耀眼却不刺人。
无论是李世民或是赵匡胤等帝王,又或是无数大臣百姓,数亿万的眸光齐聚上苍,望着那条条七彩之线贯穿华夏大地,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
重定九州,这就是重定九州!
朱元璋复杂心绪上涌,站在巨幕舆图前他竟失了声,半晌后才嘶哑着嗓子大吼:“何为千秋万业,这就是千秋万业!”
红旗河红旗河,秦始皇低声念着红旗河三字,想起天幕降临时展现出的那面红旗,顿时明白后人取红旗河之意:让整个华夏大地有红旗飘扬!
后世朝廷向他展出一幅何为千秋基业,何为万世之基。
他面上少见地露出几分激动之色,他原以为世间顶峰基业不过是统六国,立帝称朕。
秦始皇闭上眼让冰凉的空气冷下他沸腾的心绪,后人以他们这些老祖宗为荣,殊不知在天幕跟前,后朝所作所为亦是他们的指引。
红旗河工程给历代历朝带来的震撼太大,众君臣根本没听清天幕后续的讲述。
到后人道出孔子名讳时才回过神,略略聚集精神听天幕讲述:
【我国能领先世界两千余年,就是发展了教育。
有教育即有了传承,所有的技艺、思想才能一代代传承下去。
天下多兽,伏羲教民以猎;
神农制耒耜,教民耕农;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丰;
…
文明被人类推动前进,五帝有了文字教授机构‘成均’,而成均为五帝时期的养老之地。
因此教授者多为老者教新,到氏族末期时成均有了学校雏形】
汉
董仲舒负手轻叹:“五王圣代兴文教外,还集体赡养老人,使时人生有所养,老有所依!”
礼记.王制记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后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西学;
这就是儒家向往的五王时代啊!
先王时有老有所终,想必后世亦有吧?…想到此他捻须摇摇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
后朝国力富强…但在他眼中后人纷争更甚于春秋战国,向利之心更甚,他们不重礼仪道德,长此以往会乱了社会秩序,有损国家、人性自身;
【我们从甲骨文勘出商朝除了承五帝时期的‘庠’、夏朝的‘序’外,又因殷人重祭祀崇礼乐,设‘瞽宗’作祭祀及礼教之地;
同时立‘右学’作为学习乐的高等学问场所;
换句话讲:华夏文教之所开始增加,同时商朝作为当时最强王朝,期兴盛时如同巨唐,各方小国多遣子弟
入殷求学。
主要学习内容为:
天文类数学(右学)、思想品德类学(庠)、祭祀礼仪(瞽宗)及习射、武舞(序)四大类】
唐
大唐屡次被天幕提及,李世民嘴角止不住上扬:夸,狠狠夸!
后人夸得越多,不就说明他李唐乃天命所归,至于大唐安史之乱被天幕当众抖出....
李世民表示:有宋朝对比,想必那小子不敢再轻乱朝廷,昏聩度日!
谢谢你,比较侠!
赵匡胤发疯怒吼:滚啊!
【周立国之后,其立国核心为以宗法分封制,它对教育格外看重。
除了承四代学校制度外,又立‘国学’和‘乡学’两类。
对教育实行政教合一,官师合一,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垄断行业。
也就是说周朝直系教育机构最为雄厚,师资力量不是乡学和诸侯设的泮宫比得上的。
最好的教育,掌握在周天子手中】
秦
秦始皇没想到大秦文教连商都比不上。
后人的疑问如同一掌拍在他脸上:大秦的文教在哪里?
没有文教大秦如同荒漠,怎么能保持国祚传承?
他低下头回顾后人讲述的东西之举,半晌后不得不承认:没有文治,大秦只能以战养战的老路可走。
文治…他眼眸扫过殿中各家博士,在黄老和儒家博士身上停留几息。
他摁了摁鼻梁:大秦前路到底在何方?
【国学设于王都,专为贵族子弟专设主要打造精通‘诗书礼乐’人才。
其学校又分‘小学’和‘大学’,涉及天文、地理、人、事、物等方面教育;
乡学设于郊外,为士人及部分庶民子弟设立,其规模简单仅有小学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