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九章 up your alley(七)
20世纪60年代冷战对峙时期,不只是美国人试图制造出可以影响天气的武器,苏联人也不例外,为此联合国在1977年正式通过了一项禁止使用气候武器的公约,但忙于军备竞赛的两国依旧我行我素。 虽然詹姆斯邦德是假的,不过英国间谍还是从美俄两国窃取了不少情报,这其中包括美国搜集全世界机场的气象报告,以及苏联派出科学家调查极寒天气形成的原因,因为不论是拿破仑还是二战时期的德国,某个意义上来说都是被寒冷的天气给打败的。 如果可以人为操控这种天气产生,那么俄国就有了无坚不摧的“铜墙铁壁”。相比较于美国用催雨弹、碘化银制造洪水和干旱,这种极寒天气更像是一个防御武器,可能是属于苏联的首都防御计划的一部分,当时苏联因为害怕核打击,在地下好几公里深处挖了防空洞。 腐败哪里都有,借着星球大战计划、气象武器捞预算的人大有人在。致于这些气象武器到底有没有用谁都不晓得,越南雨季本来就多雨,人工干预到底有没有起作用实在看不出来,古巴也许那段时间本来就要闹干旱。 气象武器最大的特点就是找不出证据,毕竟任何人类的力量在天灾的面前都是渺小的。 不过人们还是能听到一些国防部传出来的“内幕消息”,让人觉得这真是美国人干的,他们的实验成功了,有了“铁证”就有了威慑力,足够吓唬敌人到胆怯的地步,只要怕了他们,这些人就不是威胁了。 也许个人力量是渺小的,量变产生了质变,一样可以产生惊人的效果。 混沌理论本来就常用于天气预测,虽然这个理论让气象预报变得更困难了,但还是有人利用这个理论建立数学模型,用超级计算机进行运算,比如《后天》那部电影里的气象学家,只是他研究的是古气象学。 英国人就少有人不知道达尔文的,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12章里提起了陆生动植物的两极同原性,意思就是说南北两极虽然被中间的热带和温带隔成了两半,可两极的极地生物却有着密切的关系。 深海里的鱼类是可以理解的,本来地球的海域基本上是连接起来的。在巴拿马运河开通之前,达尔文就发现巴拿马两边的海鱼有很高的相似性,也就是说很可能巴拿马地区在很久很久以前是一个海域,后来海平面下降两边才被隔开了。 陆生的动植物分布却不能用这个方法解释,有人提出候鸟说的,但就算是候鸟也不可能从北极飞到南极去,用将种子“空投”到南极去。 西伯利亚的天鹅常到日本去过冬,候鸟当然是取的就近原则。还有一种假设,是到了冰河世纪全球变冷,包括热带地区,后来冰河世纪过去了升温,适合寒带生活的动植物在热带潮湿闷热的气候中无法适应,自己灭绝了。 这也是不可能的,真的连热带都冷到寒带生物能生存,地球上的物种早就集体毁灭了,达尔文则赞成南北半球的冰河世纪交替发生,这个降温的过程是循序渐进,并不是如《后天》里那么极端。诸如剑齿虎、猛犸象都是在极地附近活动的,它们耐寒却有个限度,当北半球的极地动物们觉得不适合自己生存时迁徙到南方,这个过程中极地生物会逐渐取代温带的动物,温带动物则被赶到偏远地区,当气温回转时北极生物向北退回,被挤走的温带动物又返回原来的栖息地。 相较于在西伯利亚冻土之中发现的完整猛犸象遗骸,在美洲发现的猛犸象毛已经没有那么长了,这或许是为了方便它散热。 至于陆生植物的两级同原现象,比如卧龙胆这种北极高山植物出现在火地岛的事实,目前还属于“信天翁的责任”,南半球的特有动植物,比如袋鼠没有在北半球出现也是个谜。 人类的活动也将一些本来不会在当地出现的物种带了过去,比如澳大利亚的野犬和猫,以及野燕麦这种入侵物种。人类将猫和狗带到澳大利亚是为了给自己作伴,或者是让猫抓老鼠,结果猫不抓老鼠反而抓澳大利亚的本土动物。 野燕麦则完全是不小心带去的,它在当地如野草般疯长,因为没有天敌,只有人工除草,否则它会夺走粮食的养分,造成粮食减产。 天然橡胶树的主要种植区域集中在东南亚,也就是这次印尼海啸覆盖的区域,其中印尼的主要橡胶种植园分布在苏门答腊,也是这次受灾最重的地方,很多炒家都觉得橡胶该大涨才对,可是卢修斯在观察了市场后却发现橡胶的期货价格下降了。 不仅仅是橡胶,其他工业品交易价格也持续低迷,甚至同样受灾的泰国出台政策想让橡胶价格上涨,但交易形式依旧不看好。 有一句成语,叫物伤其类,比喻看到同类死亡,联想起自己将来的下场也感到悲伤,悲伤的市场氛围是不利于商业的,商业的本质就是让人快乐,快乐是商业的生态系统。 有的时候活得太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