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妹上门
后了,现在也用不上。回头我把钥匙给你便是。”
许杏喜出望外,没想到金氏这么好说话。金氏又说:“你若用红薯,我问了,你大姑家里还有些,再者村里旁的人家你也挨家收些,匀开,让家家都能得几个钱,自然乡里都念长青的好。”
除开她观念里的一切都要以长青为主这一点,金氏说的话其实是有道理的,和许杏的想法不谋而合。不过她目前加工产能有限,且还做不到惠及全村呢。
许杏也没说这令人丧气的现实,只应了声,就去刷洗新买的两个瓷坛子了。
她不好让赵氏提水给她用,因此每次要处理红薯的时候都是自己去井边打水,可她人小,还在长个子,老担水怕长不高,只好每次都打半桶水,多跑几趟。担水捡柴都是她自己出力,这才完美的堵住了赵氏的嘴,可是她自己确实累得很。
把活分散开来干会好些,现在有了坛子,还得去再买几个大盆,不然没地方盛淀粉,许杏好好把这事记在心里,打算下次去镇上杂货栈买来。
新买的坛子刷好晾上,赵氏也没精打采的回来了。她眼睛有些红,似乎是哭过,不过并不敢说什么,低头挽了袖子就进灶房去做饭。
下午金氏出了门,不知去谁家串门子了,许杏便拿了钱和大秤去范氏家里买红薯。
虽然没要到许杏的手艺,可是对于许杏上门买红薯,范氏还是很欢迎的,自己称好了一百斤红薯,让两个儿子帮忙给送过来,一边收钱一边笑着跟许杏说:“我家里还有个几百斤,你要用,大姑都给你留着!”完全心无芥蒂的样子。
许杏更不觉得尴尬了,也笑着说:“我还得再要三百斤,您看看要是罗叔得闲了能不能一遭都给拉过来?”
“那有什么不能的?等下晌他回来我们就给你送去!”范氏道,“大姑家里人口多,攒不下那么些粮食,不像你们家里,红薯都吃不了,你娘一下子就卖出去一千斤,可惜找错了人,卖便宜了,留给你多好!”
这还忘不了踩赵氏一脚。
许杏不接这个话,只说:“您回吧,晚上给您剩下的钱。”
到了晚上,范氏夫妻俩果然送来了剩下的红薯,还帮着堆到了窖子里,许杏也不含糊,立刻回屋数了钱出来,银货两讫。
这个过程里赵氏一个字都没说,脸色很不好看,却没人照顾她的情绪。
这四百斤红薯先洗出淀粉,再把剩下的渣滓蒸煮拌酒曲,分别装进四个坛子里发酵,然后再加工粉条粉皮,许杏总共花了十来天的时间。之前几次她也有点害怕了,就是再着急挣银子,她的身体也是个九岁的小女孩,超负荷的体力劳动根本就不可持续。毕竟她赚钱是想更好的活着,而不是累死在致富之前。
依着坛子的容量,她一天只处理一百斤红薯,第二天去捡柴,这样两组之后加工一批粉条,便休息一天,之后再循环进行。这四百斤红薯全都处理完,得到的淀粉一半直接卖,一半加工成粉条和粉皮,她去镇上卖了一次,也拿到了五百八十文钱。回来再等几天,第一缸酒就好了,再蒸酒,依次循环,既不必苦苦的数着日子等酒成,也不会过分疲劳。
许杏慢慢摸索到了工作的节奏,当然,这只适用于现在这个季节,要是到了冬天,红薯酒的发酵期因为天冷而延长,那可能还需要琢磨些别的东西来做,这就是半年以后再说的事了,手里已经有了二三两银子的许杏已经不那么焦虑了。
天气渐暖,果然凉粉这类东西的量起来了,刘老板也加大了淀粉的订单,又试过了许杏说的酸辣粉,也多要了粉条,倒是对于传统炖肉常用的粉皮,他要得并不算多。杂货栈里的情形刚好相反,粉皮卖得快,其次是粉条,淀粉卖得最慢。
许杏拖着刚捡来的柴禾,想着这些事情,一进院门就听见赵氏的声音:“难道你也觉得许杏比你英子表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