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屠杀血债
很年轻,三卫融合也才几年,没什么可逛的,带着三个儿子走了一圈。他就转头回到了北京城。 来回一算,也不过三天的时间。 这时候,锦衣卫就将台湾府的情报收集呈上。 朱谊汐一瞥,倒是出乎他的意料。 短短数年时间,台湾府的人口突破了五十万,迈向六十万。 由于没有户籍的约束,让许多海贼,逃奴、商贾们踊跃而来。 当然了,西方人也是不少,定居台湾府的超过三万。 如此,台湾府的风貌与大陆迥异。 其建筑,乃是中西兼并,各有特色,哥特式的教堂林立;经济上,荷兰人、英格兰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开建的银行达到了百余间,规模空前。 在制度上,台湾府采取以夷制夷的政策,挑选中国通治理本国人,只要按时交税即可。 这样一来,台湾府治大员县,竟然有四条西夷街。 英国,荷兰,葡萄牙,西班牙各据一街,葡萄牙人占据多数。 “这像是当年的香港的口岸作用。” 皇帝沉吟一声,倒是有些惊喜。 在他私人的角度来看,台湾府的繁荣更是助长了嘉德平原的开拓,大量的庄园建立,一座座的寮屋建立。 甘蔗成林,工人数以万计。 糖,这个令人爱不释手的东西,从台湾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大陆。 可惜,台湾年产不过百万石红糖,不仅要满足大陆,而且还要出口,产量实在是供不应求。 要知道仅仅是大陆,就有一亿五千万人口,嗜糖的人可不是,人人都爱甘甜,这个市场是多么的辽阔。 每年销往大陆的,不及产量的两成。 想到此处,朱谊汐就不免有些惆怅。 台湾府的糖,何时才能满足大陆百姓? 而内帑的收入,因为产量的缘故损失多少? 南下,必须南下。 等他准备周全,不知何年何月了。 菲律宾百万的土着,可是最好的劳动力。 “让张琪来见我……” 两个时辰后,大受震动的张琪离开了皇宫,然后迫不及待的回到家中,兴奋地难以抑制,道:“联系那些商会,咱们有一笔大买卖。” 台湾府的糖寮,基本是被数十个大家族掌控,内务府只有三成,但近七成的种植园,则是被内务府拿下。 数10万亩的甘蔗地,足以决定红糖的价格。 某种意义上来说,内务府才是决定糖商的太上皇。 为了更好的销售和维持利润,内务府的引头下,台湾府成立红糖行会。 所有的糖寮、糖商都参与其中,谋取最大的利润。 更丧心病狂的是,所有的糖,都会采取拍卖的形式销售,且拍卖的是下一年的红糖。 相当于预购了。 这对于糖商们来说,可以更快的回血,不至于亏本,而风险都被那些行商们给承担了。 采购红糖的行商们,就像是票盐法下的盐商,采购一定量的红糖去分区销售,其来源就是各省的大家族。 “这才年初啊?怎么又要拍卖了?” “丧心病狂,不是要加价吧?” 糖商们哀嚎着,但脚步不慢,纷纷跨入了张府。 随着票盐法的施行,盐的价格跌落不止,利润大幅度衰减,虽然价格稳定下来了,但利润同样也稳定了。 所以对于商人们来说,如今糖的价值,已经超过了盐,几乎是不愁卖,也没有私盐来抢,有价无市,垄断行业,躺着把钱赚。 而糖寮受制于干蔗产量,只能求着内务府。 保守估计,台湾府的糖产业,每年输出五百万银元,而到了大陆,规模能扩充到三千万。 “诸位,此行让大家来,并非是为了加价,而是为了寻求更多的红糖。” 张琪站起身,所有的议论声立马消失,只有他清脆而响亮的声音在徘回。 “张少府,台湾府的又要加糖寮了?”这时某个人雀跃道。 少府,这是对张琪内务府大臣的尊称。 “非也。”张琪摇摇头:“台湾的人丁一直不兴旺,这几年才到60万,不知道合年才能添加糖寮。” “张某在这里说的,乃是另一处地方,那里有数不清的土地,以及劳动力。” “哦?”这时,某个聪明的立马说道:“莫不是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