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这一日晚间,姜芷很早就看到了温行。他背着一捆柴火闲庭信步般走来,姿态悠闲如一只野鹤。
若不是鞋底的污泥,他就好像是一位从来不曾沾染凡尘的仙。
姜芷快步迎了出去,问道,“出去做什么了?怎么不说一声,我一整天都心神不宁。”
温行将柴火放到灶房,笑着道,“看看有没有什么活计可做。早起你睡得沉,没有喊你。”
姜芷想起昨夜之事,红了脸没有说话。只道,“快些洗了手。我端饭菜过来。”
温行笑着点头。今日是初一。理当阖家欢乐。
姜芷蒸了象征团圆的花枣馍,发面揉卷之后,用筷子压出了简单的花样,花瓣上装饰了大红枣。热锅蒸上半个时辰,枣香扑鼻。
姜芷切了两块下来,用盘子盛了。看上去祥和喜庆。
桌子上还有回了锅的扣肉,软烂鲜香,下面盖着耐嚼入味的梅菜,连汤汁都泛着令人食指大动的光泽。还有白米粥浓稠软糯,晶莹剔透,让人忍不住想要美美喝上一碗。
温行夹了一片肉,将上面肉白部分压下,把剩下的瘦肉放在姜芷碗中。
“你不爱吃肥肉。吃这个。”温行说着,又体贴的为姜芷夹上一小点梅菜叶子。
口感最好,味道最佳,她最喜欢。
姜芷笑着接了,道,“三郎,来年不如我们攒了银钱,买点田来种吧。好歹米面不用再花银钱来买了。”
温行不想姜芷白费功夫,只道,“云州多盐碱地,不如水浇田见收成。百姓们农耕,费心心思也不见收成。你若是想种……”
温行话到一半,想起来什么似的,道,
“我们可以买下一点田。精简如今的制碱方法。北地多盐碱,南省多丝绸。倒是可以互通有无。到时候百姓们以物易物,多余了还能换些银钱。岂不是可以好过许多?”
温行神色有一种不自觉的郑重,眉心轻蹙着,姜芷伸手将他眉心揉开,道,
“三郎。我和你同样的心思,只望天下太平,百姓五谷丰登。可这么多年,朝廷又不是没想过以物换物。哪里就见到效果了。你别皱着眉头,我们先吃饭。”
“如今的制碱方法,从取土到熬制,布虑,存储都有很大的问题,我原来见过一古法……”温行说道一半,见姜芷嘟着嘴巴,便忽然停了下来。
她是美娇娥,生气的时候会嘟嘴。
温行顿了顿,又给姜芷夹了个菜,道,“吃饭。先吃饭。”
真正开始吃了以后,温行便一言不发。他用饭总是斯文有礼,连握筷子的姿势都清贵优雅。
真是冠绝京都的好儿郎呢。
姜芷偷偷笑了笑,也端起粥碗,认真吃了起来。
这一晚,温行好似十分松快。连话也比平日里多了许多。
姜芷昨夜劳累,今日白天又提了一天的神,难免困乏。姜芷已经困到睁不开眼睛,还听到温行在絮絮说着什么。
姜芷迷迷糊糊问了一句,“三郎说什么?”
便见温行俯下身子,贴着姜芷耳朵道,“我说阿芷,你种不了田了。”
姜芷笑了笑,还以为温行是说她娇养惯了,做不了农活。心里还想着,来日一定要好好找块地,种出些东西给他瞧瞧才好。奈何实在疲累,转眼便偏头睡去。
从此以后的数日,温行都是早出早归,和平日里不同的是,温行身上,总是多一些寺院常见的清檀香气味。
姜芷问起来,温行便说是得闲的时候,去了明恩寺听了善大师讲经。
姜芷听了,不做他想。了善大师德高望重,在佛法上造诣颇深。当初温行贵为皇子的时候,便常常出京来寻了善大师参禅悟道。
如今一朝落难。若是心中有所烦闷,去寻智慧之人开示,倒是一件好事。
姜芷不曾多心,温行也没有过多解释。他确实是去了明恩寺,也确实见了了善,经文也听了,但更多的是去做了别的事。
他做的事情,此刻正在经由两名亲龙卫的嘴,传到建平帝耳中。
“他去明恩寺做什么?不是极力反对朕迎佛骨回京么?”
其中一个亲龙卫抱拳道,
“启禀圣上,奴才走访过。梁王殿下一直十分敬重佛门。和明恩寺的了善大师更是莫逆之交。二人从前便常常一起交流佛法。至于迎佛骨一事,奴才不敢妄评。”
建平帝和大晋朝其他历任帝王不一样,在别人祈求长生不老时,他更喜欢因果轮回之说。自他登基初始,便改变了历朝历代尊道轻佛的习惯。他在各地广建寺庙,花重金用来宣扬佛法。
是以大晋朝的百姓,如今也颇多之人礼佛。居士来往,各地寺庙倒也能顺利支撑。而离京城不远的云州,便有一座大名鼎鼎的明恩寺。
建平帝没有想到,一贯反对自己迎佛骨的三子,竟然也和佛家有这般渊源。心中那种奇怪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