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夜入姚舞家
第十七章夜入姚舞家
直到宋朝庆历年间,该石被发现,置于定州。因唐时定州置义武军,又因避讳宋太宗赵光义的“义”,故改义武为定武,此石刻被称为《定武本兰亭》。
此外,冯承素摹临的《冯本》亦名《兰亭修禊》。此本用楮纸两幅拼接,纸质光洁精细。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兰亭》。
神龙本乃是摹临结合之作,将字形先勾一轮廓,再依勾形对看原迹临写,其细微末节贼毫、叉笔等处,经仔细描补,貌似与右军手迹无异。
神龙本虽不失细节特点、稍有生动,但与右军原书相比,仅在灵动感上,就有不小的差距。
此时,宋琦将王右军真迹与唐四大摹本一一对比,又结合修禊日王右军在兰亭的临场状态,暂定了下笔走势。
“我得先喝口水。”宋琦睁开了眼。
“我忘倒茶了。怪我,怪我。”小静连声自责。
“三妈,宋琦他不喝茶。”芙蓉笑说。
“他连热水都不喝。”姚舞补充。
“啊?”柳爸夫妇互望一眼,那他平时喝什么?难不成喝凉水?
“柳伯、三伯母,宋琦只喝自来水。”姚舞揭晓谜底。
“动笔前我得先灌饱肚子,只当是酒,找找感觉。”宋琦说完在芙蓉的引领下,去了厨房。
“真是个怪人。”柳爸笑着说。
姚舞抿嘴偷乐。
小静没笑,支离破碎的记忆片段,让她的思绪在不停地飞舞,上辈子恩师的一言一行纷至沓来。
不一会儿,宋琦和芙蓉回返。
水饱的宋琦站在案几前,再次闭目,待想明白最后一字、最后一笔如何下墨时,才缓缓睁开双目,眼神变得愈加坚定。
宋琦决定抛开书圣王羲之神助而就的《兰亭集序》,以笔法硬朗、骨力洞达的“欧阳定武本”为主;以注重细节、连笔生奇的“冯氏神龙本”为辅;结合王献之结体险峻、刚劲有力的特点;书出宋琦自己对行书书法理解的“宋氏兰亭序”。
但见宋琦提笔在手,蘸墨、舔笔、起笔一气呵成。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第一列的13个字距金榜纸左首留白达三十多公分。
“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是紧随其后的第二列……
第四列的“崇山”没有刻意为模仿补在字列左侧,而是直接写入正文。此外“峻领”的“领”也写成了“岭”……
写到二十四列“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时,宋琦叫停磨墨的芙蓉。
芙蓉揉着双手,来到宋琦身后柳爸和三妈旁,见二人都在摒神静气地观看,便也默不作声地欣赏起不停挥毫的宋琦来。
全文共二十八列,最未一列七个字“亦将有感于斯文”书完,洋洋洒洒,以跳舞一般的笔法书写出来三百二十四个字的《兰亭集序》,终于书写完毕。
宋琦长出一口气,浑身力泄,将笔放入水盂。
水盂之前的那两支洗净的毛笔早被芙蓉挂在笔格上晾干去了。
“太好看了。”姚舞率先开口。
“不错。神韵兼备。”柳爸在仔细端详。
“和我见过的所有摹本都不很一样。”小静认真地看着,“但‘二王’的书法之魂似乎更浓重。”
“起笔和收笔上多以露锋用笔。”柳爸开始点评,并不时指点给小静,“你看,起笔时这个纤细的笔画,既可以与上个字呼应,又可以引出笔画的气势。”
“你看,在横、竖、撇、捺上没有一成不变,而是根据每个字的结构而变化,用全然不同的笔画,带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你看,二十个‘之’字,写法无一雷同。”柳伯仍在滔滔不绝的褒奖,“情感随字而出,毫无扭捏作态。你看,从开始时的心情舒畅到末尾的无奈惆怅,字也随之起伏……”
誉不绝口的柳爸终于到总结时刻:“好书法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
“柳伯,过誉了。”宋琦开始洗毛笔。
“小琦,我说真的,你的字在我看来,当今大晋无人能及。”柳伯给出最高评价。
正在宋琦不知怎么接话时,小静又补了一句更难接的话:“即便现在,开山创宗,也不在话下。老柳,你说是不?”
“爸、三妈,别难为他了,看你们把宋琦说得,脸都红了。”芙蓉心疼地叫道。
“我能说一句吗?”姚舞小声问芙蓉。
“你说。”芙蓉答。
姚舞胖手一指案上,“我觉得,这个《兰亭集序》不如我的《劝学》,也不如你的韭菜。”
“是这样。”宋琦点头承认,“之前的是即兴发挥,想到哪儿写到那儿。就象欧阳询之《九成宫醴泉铭碑》、怀素之《自叙帖》的心态,随心所欲,无拘无束。而临书的这个《兰亭集序》,夹杂太多模仿和顾虑,失了笔意。为像而临,以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