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1章
口气推到鸭绿江,其实力之强大,作战之凶猛,令很多清军将领至今仍是谈虎色变。 仿佛是看穿了尚可喜的盘算,王汤姆接着说道:“我不怕告诉尚大人,我国准备出动三万火枪步兵,五千炮兵,五千骑兵,一万海军,共计五万兵力。如果贵国觉得扛得住这一波攻势,那不妨就试试看!” 钱天敦此时也开口道:“为了让尚大人能有个对比参照,我再说一件旧事好了前年在朝鲜国与清军交手,我国只在大同江畔投入了四千陆军。当时战果如何,我想尚大人应该还记得。” 清军当时渡江之后连下数城,没费什么力气就打到了大同江一线,但就在这里遇到了海汉军的强力阻击,十万清军无法在枪林弹雨中冲破海汉军的阵地,最终不得不灰溜溜地放弃了征服朝鲜的打算。当时清军高层估计大同江一线至少集结了一到两万海汉军,但没想到实际兵力还要少得多。虽然不排除钱天敦故意少报兵力提供误导信息,但双方军队的战斗力差距的确是客观存在的,仅就阵地攻防而言,海汉军的确可以凭借武器装备的优势和完善的阵地架构,在对阵清军时做到以一敌十。 但好在海汉受限于客观条件,一直没有办法在辽东方向投放更多的兵力,所以满清虽然畏惧海汉军的战力,避免再与之正面交锋,但并不认为海汉会真正威胁到自身在辽东地区的统治地位。 可如果海汉真在辽东投入更多兵力,要跟满清硬碰硬打一场国战,那又会如何?如果按照上一次在朝鲜交手的实力对比,要抵抗五万海汉军的攻势,满清恐怕得准备十倍于此的兵力才算有点底气,但问题是以满清现有的国力,根本就不可能组织起这么大规模的武装部队。除非把老幼妇孺也全都拉上战场,但那样做的话,不等战争开打,这大清国就已经垮掉了。 尚可喜当然不清楚海汉到底有多少兵力,也无法确定海汉是否真有这样的魄力在辽东投入重兵,但此事关乎国运,他可不敢作主去赌这一把。 王汤姆趁热打铁道:“如果尚大人觉得这样还不够有诚意,那我国还可以组织一支多国联军参战,南海方向的安南、占城,还有来自西方的葡萄牙、荷兰,很多国家都会乐意派出军队参与我国组织的军事行动。我听说贵国也请了来自西方某国的军官训练清军,想必应该给贵国讲过南海的马尼拉城是如何被多国联军攻破的吧?” 清军请了西班牙人训练火枪兵,这也不是什么秘密了,而当年马尼拉城被海汉领头的多国联军攻克,对西班牙人来说可是切肤之痛。虽说多国联军的意义只是锦上添花,而并非战场主力,但震慑对手的效果倒是一等一的。三个国家不够,那就再加一堆好了,反正海汉手上的筹码够多,而地处北方的满清也根本弄不清这些海汉盟友的军事实力到底如何。 尚可喜狠话已经说在前面,现在要服软未免有些拉不下脸面,阴沉着脸道:“我以为举办金州之会是为了各国议和,却没想到其实是贵国想借这个场合宣战!” 陶东来道:“倒也不是宣战,只是我看尚大人一直没有理解当下的状况,所以想帮尚大人早一点看清形势,作出正确的决定。” 尚可喜道:“以陶大人之见,那何为正确的决定?” 陶东来道:“放弃不切实际的条件,尽管与我们三国签署正式的和平协议。” 尚可喜摇头道:“大明所提的条件,绝无可能实现。就算我在金州同意了,回去之后也没法向皇上交差。” 尚可喜虽然仍不同意让步,但言语间已经明显有了松动。陶东来继续说道:“双方各退一步如何?效仿跟我国达成的协议,就以山为界,关内为大明领地,在其之外设立百里缓冲区,在此区域内双方都不得驻军。至于赔款要求,两国一起取消就是。” 尚可喜道:“这不就是要让我国将控制区后退百里?那我国吃大亏了啊!” 陶东来摇摇头道:“并非如此,这样做可以为贵国赢得宝贵的和平,避免遭遇一场灭国之战。” 尚可喜怒道:“不同意就要开打?” 陶东来道:“我们都认为如果无法实现和平相处,与其年复一年在辽东与清军对峙,倒不如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当然了,不到万不得已,我们也不会选择这种解决方式,毕竟以和为贵嘛!” 陶东来说话的时候脸上带着笑意,但尚可喜听到这番话却是如坠冰窟,心知对方肯定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早就作好了打算,等待时机成熟才使出这一招。之所以前面十来天都一直隐忍不发,应该也是在观察己方的策略,确定自己没有别的底牌可出了,这才亮出真面目。 回想这些天的谈判过程,尚可喜发现自己与海汉朝鲜两国达成协议都没花太多时间,想必对方也是早就安排了大明拖住自己。谈得成,对方三国都不会吃亏,今后不用担心清军入侵。谈不成,三国一起出兵攻清,虽有风险,但也有很大机会一举解决问题。这样看来,无论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