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卓,你理理我啊!”
永宁四年间,明德皇后一族被人举劾与北方狄族书信密切,有通敌叛国之嫌。
起始,文武百官皆以为此事荒谬——卓氏一族虽是簪缨世家,更是作为当今皇后的母族,却向来家风清正,节俭淳厚,甚至从未传出仗势欺人的丑闻,是虞朝有名的书香门第。
加上当今圣上对明德皇后一往情深,因此爱屋及乌对卓氏一族很是信赖,任以重用。
卓氏一族是有多想不开才会通敌叛国,与那不毛之地的蛮族勾结?
但是被呈上御前的折子如雪花纷飞,证据确凿,将卓氏一族通敌叛国之罪定得死死的,无丝毫回旋余地。
但当今圣上只是将卓氏一族暂且关押,并无发落之意。
同年九月初,北方蛮族举兵入侵中原,一路势如破竹,仿佛对虞朝的军事布防了如指掌,在短暂时间内连占九城。坐实了卓氏勾结北狄之嫌。
幸得骠骑将军沈默白及时率兵支援,将蛮族阻拦在嘉兴关外,但也只能救一时之急。
大虞形势险峻,已是风雨如晦。
永宁四年九月二十二,御史高坚御前进谏请求从重发落卓氏一族,未得采纳,反失帝宠。
十月初,国子监众学生在集贤门前长跪不起,请求严办卓氏,肃清奸佞。
永宁帝对此勃然大怒,以“煽动叛乱,祸害朝纲”为由逮捕了为首的三十多名学子。而那些入了诏狱的学子再无音信,以此震慑住了国子监余下的人。
所有人都见证了这位年轻天子对他那位卓氏皇后赤裸裸的偏爱。红颜祸水不过如此。
一时流言四起,各地□□时有发生,内忧外患迫使这个独断专横的年轻天子必须有所取舍。
永宁四年十月十四,皇帝终于有所动静,下旨查抄了卓氏一族全部资产。然而除主谋卓太傅被判死刑,其余卓氏男女老少全流放岭南,明德皇后也被软禁。同时,永宁帝宣布御驾亲征,誓要驱除鞑虏。
朝内外都能看出天子对卓氏通敌叛国一案的轻拿轻放,但是没有人敢置喙永宁帝的决策。
这位尚还年轻的天子已经被逼上了战场,若是再进一步相逼就显得这些所谓的肱骨大臣太过于不近人情。
此时金碧辉煌的大殿上,静可闻针。之前义愤填膺要肃清奸佞的忠臣现在缩着脖子,尽量避免与天子对视。口舌之争时他们可以以身殉国,在所不惜,可是这次皇上是真拉人去沙场厮杀,这......这怎么能行?
虞朝自开国以来为防止武将专权,拥兵自重,历来重文轻武,虽然先帝时期有心改变,开始提拔培养武将,但积重难返,成效微弱。因此朝上大部分人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书生。
谢已瑶坐在高位上,俯瞰着群臣,喜怒不形于色,有一搭没一搭地敲着扶手。“嗒”,“嗒”,敲击扶手的声音一声声打在众人的心上,一点一点将那些文人风骨压得更低。
“我记得娄尚书前两日曾直言卓氏狼子野心,欺上瞒下,你愿破脑刳心,舍身取义只为能够清君侧、肃奸佞?”谢已瑶不急不缓地说,眼底闪过一丝晦暗不明的情绪。
被叫到名的户部尚书出列“扑通”一声就干脆地跪下了,声音颤抖:“圣上明鉴啊,臣已是知命之年,领兵打仗这......这实在是为难老臣......”
谢已瑶听完,歪着头,颇感遗憾,但也没让他起身,又唤了另外一位大人:“高御史怎么看?”
高御史出列跪下,恭敬地道:“回禀圣上,虽然微臣愿随王军出征尽绵薄之力,死不足惜,但是家中老母年岁已高,恐需要人在前侍奉……”
谢已瑶嗤笑一声打断他,摆手示意知道了。他一一点过去,竟都是前几日在御前言辞凿凿痛斥卓氏罪状的人。
不知不觉中,满朝文武跪了近一半,其中不乏曾经辅佐过先帝的两朝元老。
金銮御座之上,谢已瑶凤目微挑,单手懒散撑着下颚,唇角轻勾,望着底下瑟瑟发抖的群臣,眉眼间带着一丝理解宽慰之意。
他向来认为自己是个善解人意,体恤臣子的好皇帝。
这位善解人意的年轻天子转动着手上的玉扳指,作出了自以为通情达理的决定:“既然诸位爱卿或是年事已高,或是身体抱恙,或是上有老下有小……尚未齐身修家,那么更谈不上治国平天下,不如就此告老还乡吧。”
底下跪伏着的大臣不敢说话,身形微微颤抖,一些胆小如鼠的小官已经几近于完全瘫软在地。
上面的那位年轻天子却仿佛不曾感受到大殿中紧绷的气氛,兀自说着:“但是诸位爱卿对我大虞的寸寸丹心也不能辜负,所以朕决定勉为其难成全诸位爱卿。国库空虚,战事告急,诸位大人不如自行捐出家产以充盈国库吧!”
皇帝这是要抄家的架势!
跪着的一些辅佐过先帝的重臣心中一凛,已经开始想说辞了。
跪在最前排的伯元侯最先忍不住,他是辅佐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