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九六章 话里有话(求订阅)
宁婧他们是和赵宝钢一起过来的,赵宝钢脚步比年轻人慢点,落在后面,于东跟夏宇没说两句话就见赵宝钢朝这边走来。 于东正要跟赵宝钢打招呼,杨潇跟谭锴就进来了,然后招呼着客人们坐下吃饭。 不过于东跟赵宝钢的座位挨在一起,坐下之后,于东笑着问赵宝钢,“赵导最近忙不忙?” 赵宝钢笑眯眯地说道:“上半年还行,《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火了之后虽然有不少活动要参加,但是总体来说是轻松的。下半年可就轻松不了了,又要给深空公司打工了。” 于东耸了耸肩膀:“谁又不是呢。” 他知道赵宝钢口中打工所指的是《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拍摄一事。 深空公司去年就在着手跟海延签约,今年年初的时候终于达成了合作。 签约之后,深空公司立马找到燕京电视艺术中心合作,开发海延前年出版的小说《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改编成同名电视剧。 说起《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赵宝钢不免又想到于去年解散的海马工作室。 海马工作室是王硕跟马为都他们创立的,成员都是编剧跟作家,是一个比较松散的组织。 王硕他们成立这个工作室的初衷其实是想要在影视圈为作家跟编剧争取更大的利益,编剧跟作家在版权费这块很容易吃亏,经常被坑骗。 为了避免这些情况,一些人就抱团在一起,想要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议价权。 工作室一开始发展很不错,像是莫言、刘衡、史铁笙等人都有加入。 只不过去年工作室却意外解散了。 说是意外,其实赵宝钢一点都不意外,“海延出来了也是好事情,海马工作室这些人啊,能出得来作品。《编辑部的故事》就能证明这点,但是运作上问题很大。热闹是热闹的,热闹完了,谁也没得到好处,只赚到了吆喝。” “可能是时运不行吧,或许再迟个几年成立工作室就要好很多。”于东说道。 赵宝钢摇了摇头,“好不了,说到底还是不够专业。我还是看好深空公司,什么东西都划分得很明确,而且有一套完整的运行制度,既能够真正做到让剧作家们获利,又能给他们省事。” 于东笑了笑,“深空跟海马的性质还是不一样,深空是公司,海马更像是个工会。” 赵宝钢颇为赞同地点头道:“给你说着了,就是个工会。但是他们总想着凑在一起出作品,就出了问题。其实我觉得你跟深空公司的合作加速了海马工作室的解散,就是看到你们的成功,所以才有那么多作家跟深空公司签约,改变了原有的模式。不然的话,海马工作室应该还能苟延残喘个几年。” “这……深空公司跟海马工作室没冲突吧,应该是可以共存的。”于东眨巴着眼睛,不知道赵宝钢怎么会这样想。 事实上,即便没有他,没有深空公司,海马工作室也肯定是干不下去了。于东记得,前世《海马歌舞厅》出来没多久,海马工作室就解散了,跟现在这个时间基本上没什么出入。 “不管有没有冲突,结果就是海马工作室解散,深空公司日益壮大。就算真的没冲突,其他人也未必会这么想了。”赵宝钢笑了笑,看到开始上菜了,又说道,“菜来了,咱们开吃吧,边吃边聊。” 于东看了看赵宝钢,总觉得他最后这句话里有话。 什么叫“其他人未必会这么想”,这个其他人指的是谁? 王硕?应该不会,王硕这家伙嘴巴虽然碎,但是心胸不至于这么窄。 是马为都? 于东跟马为都没见过,也不了解他,所以不好擅自下定论。 海马工作室的主要成员就那么几个,除了王硕跟马为都,海延现在也签了深空,不至于对深空有什么大意见。 但是,既然赵宝钢特意提到,肯定是听到了一些风声,不然不会在这种场合下拿话点自己。 不过赵宝钢不愿意直说,于东也就没有细问,这事也没办法解决,留个心眼就行,回头找机会让公司那边留意一下。 于东看着面前的碗筷,又想起了海延的事情。 海延并不是他钦点的作家,只不过当时余量想要签海延的时候,来闻过于东的意见,于东当时跟余量说,如果能签就尽量签。 海延并不是什么新人,早在编剧界闯出了名气,也是海马工作室的重要人物。 能签下他也费了一番功夫,最主要还是深空这边的条件确实很好,只是抽成,连作品影视改编优先权都没要。 于东想要签下他,主要还是为了后面的《永不瞑目》。 《永不瞑目》和之前在火车上因为何丘水想到的那部《一个都不能少》之所以会被于东纳入计划之中,是因为它们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于东对于深空在国内市场的规划其实很简单,近两年还是不以赚钱为目的,更多的还是在题材上体现公司的追求。 已经拍过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探讨的是家暴问题。 《永不瞑目》符合国家禁毒主旋律,《一个都不能少》则关注的是基础教育问题。 深空公司想要在中国把路给走踏实了,拍摄这类的影视剧非常重要。 当然,这几部影视剧除了题材上的特点之外,也基本上都不会亏钱。 …… 于东原本以为明天有颁奖典礼,今晚应该不会喝酒了,令他没想到的是,菜还没上齐,杨潇跟谭锴就把酒杯端起来到处找人碰杯了。 有他们两个带头,其他人也跟着开始四处敬酒。 于东跟赵宝钢相互看了一眼,他们俩杯子里面都是果汁。 “咱们俩个还是低调点吧。”于东说。 赵宝钢却摇摇头,从桌上把酒瓶拿过来,然后又拿了两个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