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 章
腊月初三是个大晴天,日头好像都比往日出的早些,花花绿绿的女人们涌上街头,孝亲娱佛节便算是正式开始了。
三个年轻姑娘里面穿着招展的花裙子,外面各自套了件保暖的衣裳。
翠柳和银儿的是去岁的旧袄子,静临穿的是银儿那件青布面兔皮袄,虽是新衣裳,颜色也黯淡,被街上艳丽的绫罗衬得颇有些灰头土脸。
银儿手指前面,“娘,那里有卖响糖的!我们三个先过去了!”
“齁甜的有什么好吃!”王婆嘟囔了一句的功夫,三个女孩子已经被如织的人群淹没了。
翠柳回头看看不见了王婆,急忙将身上的灰袄子脱了,银儿和静临同样动作,将袄子在怀里叠成个紧实的小圆棍,外面用早就备好的金丝线缠了,斜挎在身上,远看便像个别致的小背囊,满大街上是独一份,引得路人纷纷注目。
三个姑娘兴奋得小脸通红,一点都不觉着冷。
响糖铺子摆了十几米,甜香浸润了整条街。铺子里头的糖锅被炭火熬得咕嘟咕嘟冒泡,用梨木勺子舀出亮稠的糖浆,快速倒入各式梨木模具,待到冷却后揭开,就有了洁白润泽的各色人物、花鸟和果实。
制糖师傅在里边坐着,手指飞快地给刚成型的胚子上色。
静临又从卢昭容那赚了二两银子,请银儿和翠柳一人一个糖人,自己买了一小口袋的芝麻牛皮糖,走几步塞嘴里一个,甜得眼睛笑弯弯。
没走几步,竟遇到了卖徽州毛豆腐的。
这可是意外之喜,静临几个月没吃到家乡的食物,馋这口馋得紧,要了一大份,却只花了一文钱,更是高兴。
翠柳和银儿尝了一口便不吃了,直说这玩意太臭,静临咯咯笑,乐得一个人包圆。
挨着豆腐摊便是芙蓉糕和烧石鸡,都是徽州特产,前面排队的人很少。
“这老板定是徽州人。”
“诶呀,听姑娘口音也是徽州人,不想在京城遇到老乡,真是缘分呐!”
张胜热情地从铺子后面走过来,一边将人往里让,“娘子进里面看看,都是咱们徽州土产,外边买不到的!”
他一口地道徽州话,静临听着亲切,抬头看招牌,那上面写的却是“张记皮货铺”。
张胜解释道:“小人来京城做皮货生意有几年了,今年卖的不好,赶上这么个节庆,就想着经营些土产试试。娘子来了,小人的生意也算是开张了,您随便看、随便尝,小人给您打对折!”
“这多不好意思,既是同乡,更没有占便宜的道理,在外乡都不容易。”
“哪里!”张胜满脸喜色,端地热情非凡,“娘子莫要客气!贵足临贱地,是小铺的福气,您尽管挑,拿不动的,小人教跑堂的给您送府上去!”
静临进店看了一圈,皮货应该是都收到库里了,柜上放的都是土产,每样都极地道,价钱比本地要的还低,算上折扣,跟不要钱似的。
三人买了一大包,教张胜安排送到茶水铺子去了。翠柳忍不住感慨:“都说徽商吝啬,我看传言也未必是真的,这位张掌柜的就跟大方呀,既热情又实在,打了这样大的折扣不说,还送了那么多!啧啧!静临,你们徽州人是不是都天生的古道热肠、慷慨好义呀?”
静临想到父亲冉常,与戚氏一样吝啬的人,竟也有人说他慷慨好义,不禁噗嗤一乐,连连摇头。
出门再往前走,一连片都是卖鲜果的,红红黄黄的各色果子被摞成了一座座鲜艳的果山,在阳光下个个都显得饱满多汁,十分诱人。
“呀,这个季节可真难得。”
银儿最爱吃这个,巴巴地上前去看,静临一眼就看到了歙县特产的三潭枇杷和三口柑子,都黄莹莹的喜人,也不知道是怎么保存到现在的。
一问价格,竟都不贵,于是又各买了一竹篓,也教人送回茶水铺了。
“北京城不愧是首善之地,”静临一左一右挽着翠柳和银儿,眯起眼睛满足地感慨道:“连我家乡小地方的吃食都能买到,真好!”
-
“让让、让让!”
三人正逛得起劲,忽然被人从后面推搡了一把,硬生生将互相挽着的手给冲散了,那人也知道自己闯了祸,回过头来笑嘻嘻地赔罪,“真不好意思,得罪了!”却是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静临看得分明,这人不就是唱《秋香亭记》那日,帮柳祥递字条的小旦嘛!
小旦显然也是认出了静临,这才脚底抹油想要溜。
翠柳骂了句:“没长眼睛啊!”
听静临一说是谁,当即怒上心头,快跑两步追上,一把薅住那小旦的头发就往回扯,“毛都没长齐的小蹄子也敢帮人做那些腌臜事?今儿姐姐就好好替你家人教训教训你!”
小旦一见这架势不好,心里虽害怕,却也不肯吃亏,只嘴上求饶,“我一时糊涂,求姐姐们饶了我罢!”眼珠子却咕噜噜转,想着怎么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