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横亘在那儿。群鸦鼓噪,一个个黑点儿投进浓灰色的树影里。不远处的屋舍,一家家一户户飘起炊烟,很快,袅袅的雾霭就连成了一片暗蓝。
说是庙,其实牌匾錾的三个字明明白白:菩提庵。都说和尚庙,尼姑庵,不知这个“庵”里怎么住的都是和尚。选址的人眼光好,这是一片高地,门前有河,三面环柳,门外还有一片打谷场。
山门里面是一个穿堂,供弥勒佛,弥勒佛后头又是一尊韦驮。小和尚引他们过穿堂,又过了两个小天井,就到供行客住的小房。
“师父如何称呼?”
“仁海。”
收鸭毛的人也住在这,原来与庙里的和尚是常来常往的。张之维拿了米袋子去香积厨搭伙,回来时收鸭毛的已经跟唐沅攀谈上了。谈什么呢?无非是年成,风土,人情,新闻,故事。
这庙里的和尚不做晚课,拉着收鸭毛的在大殿门口打牌,把供桌放倒了就是绝好的牌桌,住持从方丈里把筹码拿出来,哗啦一声倒在桌上。
……
张之维独自在炕上打坐,几个周天转完,唐沅正好搭着手巾进屋。他刚洗过头脸,愈发显得肤白鬓浓,几缕额发还粘在颊边,像宣纸上的两痕墨迹,细长的眉毛,鼻子嘴唇的线条也十分端秀,乌溜溜的眼睛流光闪耀。炕上小桌子点了一盏豆油灯,光线昏暗,唐沅拿起剪子要去剪灯花,被张之维眼疾手快地拦住——
“我来,我来!您一剪子把灯芯儿剪一半,人家没得点了。”
这样的油灯都是棉线捻紧了,蘸着清油引燃,烧久了棉线焦黑,燃烧不充分,灯光就会暗下来,乃至于熄灭,因此需要时时用剪子去挑,去剪烧焦的头部。如今美孚灯大大流行起来,据说有些大城市——上海,天津之流都拉电线点起电灯,油灯也就是乡下地方还用得多。
张之维打小就给三清殿剪烛花,闭着眼都能剪,已达到神而明之,庖丁解牛目无全牛之境界。
灯焰“唿”地一下亮了,每次张之维露这手绝活,唐沅都像看变戏法似的投以亮晶晶的敬慕眼神。要不是师父不许他用门里的手段,他还能给唐沅演示金光化鞭化雨,比剪烛花有意思多了,他对此不无遗憾。
唐沅从张之维挑的大货箱里拿出一方薄木板。他吃饭的时候向仁海借了笔墨,现在也摆在桌上。
“这就是你说要做的‘广告牌’?”
“对呀,得想两句词儿。”
“物美价廉,童叟无欺?”
“好是好,是不是有点复杂?”“言无二价,老少咸宜?”
“……这两个词有关系么?”
“货真价实,明码标价?”
“这个好像还不错……”
“那就结合一下,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你是不是读过《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没有?当我没说。这个就挺好!”
到底是写广告牌不是写符箓,张之维自知书风龙飞凤舞,还是让唐沅写。等唐沅提笔工工整整把八个大字写上去,一抬头瞧见张之维摸着下巴凑过来看,不住点头:
“真黑,写得确实比我好看多了!”
“我就当这是夸奖了。”唐沅把木板摆去货箱上晾干,收拾笔墨,“收工!”
屋外,月光照在天井里,假山的影子像个兽物静悄悄地蹲在地上,夏夜怎么会安静?虫鸣窸窸窣窣,大殿那边一阵阵递来哗啦啦的筹码响,兼有输牌的不知是谁,在骂。
“看来窦先生还得再鏖战几刻——”唐沅打了个哈欠,赶快用手掩住。也许由于困倦,他的神情怔怔的,呆呆的,小小的烛火在他瞳仁里摇曳着,白皙的脸颊映着橘色的火光,仿佛下一秒就要融化。张之维的心忽然也软得不像话,忍不住抬起手指,轻轻碰了碰——真的只是指尖蜻蜓点水似的接触而已。唐沅毫无防备,脸上的表情就像一个从梦中缓慢苏醒的人那样茫然又惊讶。张之维回过神,赶忙撤回手指。唐沅眨了两下眼睛,脸上的表情虽没什么变化,仍不动声色地坐直身子(原本他是倾身向张之维这边),极力镇定地躺下,但脸上的绯红色显然绝不是灯光映照,不然怎么会连藏在发梢里的耳朵都红透了呢?
虫鸣声似乎更嘈杂了,大殿那儿的声音幽幽微微,像梦中的潮声一般若有若无。收鸭毛的还没回来。张之维听唐沅呼吸声又轻又细,以为他睡了,可唐沅忽然轻轻地开口:
“张大哥,你脾气真好。”
“这倒是实话……呃,怎么突然说这个?”
“我见过的道士脾气都可坏了,一句话说得不合他心意,他就说你什么也不懂,讲一通大道理——”
“这样的人哪儿都有。”只不过张之维见得少,他师父虽然性如烈火,倒不至于一言不合拿雷法劈他……心虚突如其来。
“还有,我原本以为名门大派的道士规矩都很大,好像也不全是这样。”
“我们龙虎山的戒律当然是精严哒!”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