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3 章
苏云桐吃过早饭,送了孩子回来在巷子口碰见了老姨,简单说了两句,见胡专家从旁经过,忙喊住了人。
老姨问了何家的情况,说想等几天她和赵左林不这么忙了,把向春和她婆婆赵花妮托付给他们俩看顾着,她想再去一趟大姐蔡后水的农场,看看小拱棚是怎么个回事儿。
苏云桐没想到她这么着急,倒也没拒绝,只说听她安排就是了。
胡专家这个周末一直在化工所,连胡蓉蓉两个孩子都是托付给了苏云桐,昨晚也不比赵左林回来的早。
这走路也在思考问题,从苏云桐和老姨身边经过也没看到她一般,就那么走了过去。
苏云桐喊住他,还让他愣了下。
胡专家见她一个人上班,就问她赵左林还在帮着处理何家的事情呢。
苏云桐点点头,示意一起走,拿了小拱棚,请教他现在温室大棚技术能不能种植出反季节蔬菜。
胡专家是个颇有学识的人,不独有化工医药方面的专业知识储备,对农业科技方面也有所涉猎。
他听了苏云桐的问题,一边给她讲解,当前国家大棚发展情况,一边用余光打量着苏云桐,没想到她思路这么开阔。
他道:“据我所知,当前我国温床育苗技术最先进的当属于杭城蔬菜试验场,采用玻璃土温室内栽培出了番茄和辣椒,近年还从日本引进了塑料薄膜,有了小拱棚蔬菜栽培。你说的小拱棚应该就是近年在各地推广的技术。不过,这技术对薄膜需求量大,也只用于冬春两季育苗和果蔬早熟的栽培,远没有可以准确调解温度大规模种植出你所说的反季节蔬菜。”
苏云桐听了他的解释,原本因为所知不多而忐忑的心也放回了肚子里,有这项技术就成。至于种出反季节蔬菜来,那是更高技术的事情,却也不是不可以展望的。
苏云桐将昨天自己从智能温控大棚的原理扫出来的知识,和胡专家分享了一波温室效应相关的知识,探讨了下二氧化碳、氧气等气体,又提到了沼气、甲烷,最后又转到了关于植物提取物的分子式运用。
胡专家就中草药提取液的分子式研究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对中草药学在中药西化方面研究的看法。
他道:“自从隆顺榕在国家有关部门和领导人的直接关怀下,请了田博士,田绍麟博士,他自幼学习中医中药,在震旦大学进修过医科,后来留法,在里昂大学学习了药化专业,将毕生所学中西合璧,50年代短短两年时间先后研制出了片剂类的银翘解毒片,中成药酊剂类的藿香正气水,中药颗粒剂的当归四逆汤,中药静脉注射类的蟾力苏注射剂。从此,完成了中成药剂型的改造和创新。为中药制作从传统药铺向现代化药厂转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尽管它也存在无法根据病人情况随症加减,但是因为可以规模化生产,便于运用推广而被广泛接受。”
苏云桐想了下道:“规模化就意味着标准化。标准就意味着要舍弃灵活性和多变性。但是也不能否认一点,因为规模化,而更有普适性。可以救治更多的需要药物的人。”
胡专家自然是不能否决这一点的:“当然,我们并不是否决使用的广泛性问题。我们应该在学习田博士对中药剂型改造方法的同时,更应该学习他的中西合璧的理念。我想等岳专家回来之后,向他建议兼修药化,就是不知道是否冒昧?他在中草药的研究上很有建树。”
这……
苏云桐就不方便发表太多意见,每个人性情都不太一样。
岳专家性情温和,做事也认真,但是愿不愿意改弦易撤,谁也说不准。
知识分子都自己的见地和信仰。
不是常说,不自由,勿宁死吗?
苏云桐没有自告奋勇替胡专家当说客,却也没有打击他这种与人合作的想法,不着痕迹地恭维了几句。
没想到,他们都是以小人之心夺君之腹了。
岳专家回来后,向领导做了汇报后,第一时间和他们这些科室人员传达了自己的心得,还是得继续学习,勇于攀登,不能囿于自己眼前这些经验。
且不说这些后话,却说苏云桐上班后和方技术员、薛技术员随口讨论起了温室效应,提出了诸如西瓜口感甜度与二氧化碳的关系很密切的观点后,引得二人仿若发现新大陆一样一阵激烈讨论。
薛技术员还建议苏云桐:“我觉得小苏可以去写科学幻想类的文章。前几天我还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篇美国的报道,说他们发射月球探测器,火箭升空爆炸而夭折了。你说要是探月成功了,会不会见到嫦娥?”
方技术员笑道:“得把吴刚砍的树给弄回来,制药。”
两人开玩笑,苏云桐却觉得薛技术员的想法不错。家里光靠他们两人的工资,想帮老姨搞个大棚都没有钱。如今的塑料可不像后世那么便宜,按照胡专家所言一个小拱棚做下来,基本得他们半年的工资,而他们半年工资够老姨三五年攒了,更别提后续的化肥之类的投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