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一日游
林泽安的家是一个小小的村子,人口并不多,村里面的人也都很淳朴。那个时候的农村已经不是人们印象中落后的小山村了,整齐干净的街道,便捷的交通工具,功能便利的家用电器......家家住着宽敞明亮的平房,院子收拾的利利索索的,只是多年的生活习惯改不了,不过这也是林泽安觉得农村最有人情味儿的地方。
每当家里面吃什么好吃的时候,母亲总会拿出个碗,盛上点,给邻居送上点。小时候林泽安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被母亲从饭桌上叫下来给邻居送饺子或者油糕,送过去之后,邻居总是会夸林泽安,
“小安真乖,帮妈妈做事。”
然后把碗洗好擦干净,碗底放上一点盐,到现在林泽安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至于谁家种的什么蔬菜,跟前的几家饭桌上也绝对不缺。谁家要是有什么事,要上梁、砌墙还是铺地板砖,邻居早早的就来帮忙了,男的干体力活,女的围一起聊天做饭,好不热闹,所谓远亲不如近邻。
最最热闹的就是夏天了,家里太热,每到饭点的时候,周围的几家总是端着个碗,分散在各自的家门口,离得稍远一点的则端着碗到人多的地方来吃饭,边吃边说,很开心。你家吃什么,他尝尝;他家吃什么,你尝尝。
夏天中午的太阳似乎比其他季节更热爱这个世界,强烈的阳光照的人们只想窝家里睡午觉,谁也不愿意出去被烈日暴晒。偶尔在中午出去一下,空旷的街道看不到一个人,走在路上感觉脚底都要冒烟了。每当这个时候父亲总会拖着一根长长的水管,把院子和门口全部冲一遍,小孩子则喜欢踩在湿漉漉的地上,发出“啪啪”的声音,或者把身上冲的湿透,被母亲叫喊着赶紧换衣服。而这天气能把人们吸引出去的估计只有卖西瓜和卖雪糕的。那时候买西瓜总是一买一大麻袋,而且也不会吃腻。那会小孩子最喜欢的就是一刀把西瓜切两半,拿个大勺子跟兄弟姐妹一个人半个,打开电风扇看电视,大人们瞌睡的不行,小孩子却死活不想睡。
到了下午凉快的时候就会在大门底下支起一张桌子打扑克,母亲总是早早的烧好几壶热水,人凑够后,人手一个茶杯,来迟的总是坐在后面指挥前面的人,
“那个牌出错了。”
“让你那么出你怎么不听。”
......
前面打牌的则因为输牌有点恼火,吐槽后面的人事后诸葛亮。就这样吵吵闹闹,热热闹闹的打一下午。
直到街上的路灯亮了,蚊子越来越多了,人们有时会在旁边点个小火堆,熏熏蚊子,实在扑克打不下去了,开始在门口分散开坐着,一个手里一把扇子,时不时扇扇蚊子,时不时扇扇自己,聊聊家长,聊聊里短,谁家过得不好,吵的很凶,谁家要办喜事,谁家新添了娃......就这样在家门口一坐,全村的事就都知道了。
不过很长时间林泽安也很快抗拒走在村里面的路上,因为不论是母亲让去小卖铺买点东西,还是出村办点事,总会路过几个人气特别旺盛的十字路口或者门口,前脚刚走就会听到后面议论的声音,
“这是哪家的?”这一般是年纪长的问的比较多,然后就有个知道的人一回答,后面接着就是一群人“哦.....”的声音。
有的更夸张直接会拉住问,或者一直在后面叫的你答应为止,
“是不是谁家的孩子啊?”
“都长这么高了?”
“还上学吗?”
“在哪里上?”......
所以有很多时候,林泽安遇到这样的情况就会挑一条人少的小路回家,或者走到人多的地方时就开始加快脚步,以最快的速度经过那个是非之地。
可是直到很多年后,因为工作,长时间住在城市里,在村里待的越来越少时,林泽安才发现那种感觉只存在在回忆里了。哪怕现在逢年过节回去的时候,大家也都越来越忙。开车在路上的时候,发现十字路口坐的人年纪越来越大,留在村子里面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现在就连路边坐着看人的老人也不在乎路过的是谁了,更不要说忙着挣钱的年轻人。直到车停在谁家门口时,才会有几个悄悄交头接耳的,猜测下车的是谁。而那时候,林泽安会很有礼貌的和大家打招呼,“爷爷奶奶,叔叔婶婶”叫着。邻居就会围成一群,热络的关心着,
“刚回来吧?”
“住几天啊?”
......
一群人拥着进了家门,大家热闹一会儿就很识相的散了,不会再打扰他们一家人的团聚。甚至有时候给母亲打电话,林泽安笑着逗母亲,怎么不出去逛逛,去谁家婶婶那里聊聊天去啊?母亲的语气里时常也会带着失望,“他们上班都赚钱去了,就我一个人闲着。”林泽安听完心里总会难受好一阵,不知道怎么去安慰母亲,如果让她到城里住几天,她会更不习惯的。
城市里的生活早出晚归,家只是个睡觉的地方,很多人早上早早的出去挤公交,一天待在单位,晚上到家后就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