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宇都宫城内关东布政(中)
500石,要是让他们知道拼死拼活转封关东之后收入反而少了,你说他们会不会跳脚? 你可能要问了,历史上德川转封关东,不也延续了北条家四公六民的政策吗? 可是人家德川给家臣加封多少啊?平均加封30%,更有甚者直接直接翻倍。 秀家并不想学德川家康,他想要将关东大量的土地握在自己手中,因为他很清楚关东的发展潜力,如今只是欠缺治理罢了。 这些土地一旦分出去了,之后的因为拓荒、灌既而增加的知行秀家可一分都分不到,而家臣们会随着每次检地不断修整并增加知行。 他宁愿只给与平均10%左右的转封补偿,算是给他们涨薪10%也要将大片的土地握在自己的手中。 土地真正的威力不仅仅是农业产出,还有其中的人口。 这块土地一旦封出去了,今后与秀家就等于隔了一层,在布政上多有不便。 秀家与德川家康对于关东的态度,本质上是两种施政观点的差异。德川家康并不清楚关东的真正实力,因此选择大肆分封将开拓的责任分派下去。 但是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之后,在他意识到关东的富庶后,不得不花了更大价钱将这边的家臣尽数转封出去。 而秀家看得更加长远,他宁愿自己承担关东开发的责任,也要自己攫取关东开拓的成果,毕竟普请这个事儿派给家臣和自己直接管,效果都是一样的。 在“惜封”的大前提下,你要是再给他们来一出4公6民,吉备武士马上跟你秀家离心离德的,谁还跟你转封来关东啊? 对于秀家来说,宁愿恩惠关东旧家族,关东的农户,吉备武士也是他必须要安抚的对象。 看看把自己的基本盘掀翻的下场吧,远的不说,朱允炆把军事勋贵和皇亲得罪了遍的下场是什么,不用我多说了吧? 秀家此次转封关东,仅仅是武士/受过训练的足轻就带了2万人,他们的家人少说也有10万众,基本上是把吉备掏空了。 这些人是秀家对关东统治的基础,只要他们不乱,秀家统治的关东就算有地方农民掀起一揆,秀家都不用在意。 其实免除地子税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鼓励关东民众多生育,过去只要出身的孩子就要交税。 一人一年50-100文钱,小于12岁孩子和大于50岁老人减半征收,一家子按照7人来算,一年的地子税和别动钱就是500文以上。 对于农民来说地就这么多,生的越多交税越多,家庭迟早破产,因此他们不敢多生。 可是在减免了100文钱之后,他们一年可以省出250文钱,生活也可以富裕一些了,这样关东的人口就能出现增长。 想要开拓关东,在没有机械化设备的当下,人力永远是第一生产力。 秀家刚刚算了一下,以吉备地区百万石52万人来算,每年地子钱在4.2万贯左右。关东的地广人稀一些,地子前的收入应该差不多。 4.2万贯对于秀家来说也不少了,相当于过去冈山町一年的商税收入,但是为了今后更好的发展和现在的稳定,秀家还是愿意付出的。 秀家这边对于百姓的仁政说到这里,秀家对于地侍和国人众依旧尽显怀柔,他允许地侍和国人众们自行选择以石高制还是贯高制交税。 表面上肯定是给了他们更多的一种选择,实际上却是秀家在这里留得坑。 因为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商人都是和大名绑定的。不是说你随随便便一个几万石领主就可以有自己的商队的,怎么也得是半国的级别才可能。 城下町的商业区是划片的,领主才没有这个好心去发展城下町,都是包给商人去发展。 这一点你从一些古城的町名字你就能看得出,很多多少当地商号的名字,说明整个町的房子和小商业都是围绕这个座商发展来的。 因此,作为大宗商品得以买卖的粮食,必然是由秀家掌控的商号去地头收购的。 粮食定价掌握在秀家手中,秀家甚至都不需要去做空粮价,刻意压低粮价就能压得国人众的百姓们活不下去。 秀家这边家臣和秀家直辖领,必然是在当下直接接受石高制改革的,到时候到了秋收,根据地头的产出收税,说不定还能让百姓少了过去秋收折价卖粮的痛苦。 而那些选择贯高制的国人众们,他们的百姓只能就收秀家刻意压低的粮价,眼见自己卖了粮交了税可能明年活不下去,留给他们的就两个选择。 要么就是从地头逃亡,要么就在领内掀起一揆。 这个时候,秀家第一条中暂缓将此前分封的万石以下家臣就封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这里面很多人,此前都是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