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简史:消失的确定性
教训,国庆节的时候,我再度眼一闭,牙一咬,又把这本书塞回了书包里,挤上高峰时段的一号线,不辞辛苦地背回了家,然后郑重地放在了一遍,快乐地磕起了同人。
我觉得这种虚心悔过,打死不改的态度,不能简简单单归罪于拖延症患者的劣根性,我不相信你们在看到今天这章推荐的标题的时候不会忍不住虎躯一震,就像我一个长期被应试教育荼毒的文科生不会在看到它一尘不染的洁白封面的那一刻不心生畏怖惭忝之情一样。
我恨数学,真的。
直至我的假期仅剩两天余额,在一种微妙的“明明不得不做的事情有一大堆但是恰恰因为太多了我一个都不想做反而闲下来了”的夹缝中偷得一口喘息之机的时候,我才终于翻开了它,有幸一窥其目录之后究竟长什么样。
从此惊为天人,一发不可收拾。
这本书,它不是好不好看的问题,它真的是那种,那种存在本身就是对这个世界和人类的关系能够有趣到什么境地的诠释,那种看完后感觉自己脑子里原有的泛着微光但散落各处的碎片被精妙地串联起来的,从降临到美的进化的体验,那种充满不确定性的主观意识与触不可及的客观世界永无止境的拉锯战,那一场华丽纷繁的冒险,去发现一切,去解释一切,去包容一切。
这简直是最完美的深夜上头读物,它的情节复杂曲折不输一流的文学作品,文笔和修辞又完全达到了诗赋的美学造诣,在这一切之下的地基是作者坚实到可怕的专业和逻辑。你仿佛上一秒刚刚潜入万丈之下的海沟之底,被看似温和的暗流与压强包裹得难以喘息,又在下一秒被拎着脚尖提到了宇宙之巅,耳畔惊而又惊地掠过一道拖着长尾的流星。
四个月的扭捏造作、四个月的欲拒还迎、四个月的自我折磨,顿时如同投影在肥皂泡表面的一场自作聪明的荒诞剧,连带着我心底最后的防线一同被击溃。
声明一下,我没有嗑药,也没有打算白日飞升。这本书它真没那么可怕,与其说它在讲数学,倒不如说它是纯粹的历史哲学著作。按照我个人的标准来衡量,处于我国平均水准以下的,学了半吊子的高中生,就已经具备看懂它所必要的素质了。大佬们写作永远是在简化世界启发读者,只有想从你口袋里掏钱的焦虑贩子才会乐此不疲地发明一个又一个莫名其妙的概念。就算从头到尾一气呵成看到自通任督二脉,求不出来的微积分你还是不会求,解不出来的线代方程式你还是不会解。
那这本书要来何用?
当你回过头来,重新面对眼前这一堆堆鬼画符似的符号时,你知道它并不是什么先验的,亘久不变的真理,不是什么独立的、可靠的、有着坚实基础的知识体系,我们剥夺了它的真实性。人类面临的困境实在可怜。我们是广袤宇宙中的流浪汉,在自然的劫后余迹前孤立无援,我们依靠自然提供食物和必需品。我们在为何生于这个世界,又应为什么而奋斗的问题上都被一致化了。人类孤单地生存在一个冷酷的、陌生的宇宙中,他凝视着这个神秘的、瞬息万变的、无穷的宇宙,为他自己的渺小感到迷惑、困扰甚至惊骇不已。
但是正是数学,这一掴打挝揉世间无数惊才艳绝之辈的神赐的疯狂,这假冒伪劣却光彩熠熠的人工的宝石,给予了这个寂寞艰险、野蛮潦倒的偶然事件牺牲品以攀登巴比伦塔的狂妄与幻谬。它或许起到了作用,或许从来都并无作用,但我们对成功不可抑制的渴望却来源于它。
在这一刻,你竟不得不心甘情愿地承认,勇气与希望,从心底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