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桃江行(3)
这一次的桃江之行,参加的人还真不少。
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文保所、文旅集团等都派了人来,浩浩荡荡坐了满满一大巴。
连高瞻远和孙姓摄影师也在队伍里,说是蹭车去拍桃江美食。
寻思和阿凉跟着慎知还坐在车子后部,抓紧时间继续翻资料。
夏天天热,一个多小时的车程颠得人昏昏欲睡。
寻思这几天都没睡好,资料翻着翻着眼睛就闭上了。
慎知还回头,见她和阿凉头挨着头瘫睡在椅子上,眉头不由自主就皱了起来。
高瞻远压低声音问:“吃醋啊,那你怎么不跟人坐一排?”
慎知还瞪了他一眼,闭上眼睛靠窗小憩。
高瞻远耸肩,又问:“怎么没见小傅美女一起来?”
慎知还没理。
高瞻远觉得无趣,找前面的霍树声聊天去了。
车窗外艳阳高照,碧嶂连绵,蝉鸣声不知疲倦地追了一路。
司机将车驶入桃江古城停车场,桃江当地分管旅游文化的几个干部与文化站工作人员已经在入口等着了。
寻思浑浑噩噩地跟着下了车,拧了自己胳膊好几下,才算终于清醒过来。
文化站的女孩耳边挂着讲解用的麦克风,字正腔圆地引导着他们进城:
“各位领导、老师往这边走,这里就是我们桃江古城的东城门入口了。”
寻思见惯了临州古城墙的高大巍峨,陡然看到这矮了一大圈的山石筑城,说不失望是假的。
——这么矮的城垣,能防得住什么?
而且入口的瓮城也着实有些简陋,像向钟毅这样的高个,恐怕能直接沿着瓮城内墙爬到城墙顶上去。
女孩跟有读心术似地解释了他们的疑问:“《临州府志》记载,桃江古城‘高二丈一尺’,也就是说,古城墙原先平均高度在四米半左右。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古城墙为什么这么矮呢?一方面是因为古城原本就是围垦海涂而建,时间长久之后地基下沉,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地壳运动导致的地势变化,斗转星移、沧海桑田……”
东城门进来,就有石阶可攀登上城墙。
寻思跟着众人一起登上了城墙,护城河外不远,便是一大片瑰丽的渚上山海田园风光。银带似的江水上浮着十三块不规整的渚田,金色的未收割晚稻与刚插下绿色秧苗、结了青桃的果树相映成趣,碧水环绕、秀美如画。
“这十三块河港中的陆地,我们当地人称之为‘渚’,也是桃江十三渚命名的来源——早在明代时期,桃江十三渚还是凶寇出没的滩涂,每当涨潮时分,倭寇就借着潮水进犯,我们的守军就在城上迎战。”
城墙破败,城头上复制了当年曾经用过的大将军火炮。漆黑如墨,炮筒森然向外。
寻思寻着女孩的手指往江中的十三渚望去,想象了下驾船随潮水而来的成批倭寇,也觉得背脊生凉。
城墙上写生的学生极多,油画、国画乃至速写都有,背着摄影包、举着“炮筒”的摄影爱好者就更多了,走几步就能遇上一批。
慎知还、霍树声和桃江几个干部、工作人员走在前面,陡峭的山石台阶走得轻松自如。
寻思跟阿凉两个走着走着就缀到了最后,与文化馆两个宅男宅女一起气喘如牛。
文化站女孩的介绍声已经越来越远,只遥遥地听到一点东敌台相关的介绍。
寻思靠着石墙仰头望去,石阶旁“戚”字旌旗飞扬,向上笔直地伸入青山高处。而女孩口中的东敌台,就掩藏在青松翠枫深处。
许是他们落得太远,终于有人自上面走了下来——是这次跟着慎知还过来的小青年,黑皮肤圆眼镜,看着斯斯文文的,爬山却一把好手。
他客客气气地冲着寻思等人笑:“几位老师不着急,休息够了,我带着你们走。”
大家连连道谢,连吹到身上的风都似乎凉爽了不少。
黑皮小哥很有些文武双全的架势,普通话虽然没有之前那女孩标准,说起古城历史却一点儿也不虚。
明代的卫所制度、海防体系,浙东西沿海诸城的建设……就连道旁500余岁的枫香古树,他都能说得有根有据。
不但寻思和阿凉觉得趣味十足,文化馆两个工作人员都听得频频点头。
这是真懂行的,比只学了点皮毛的三脚猫讲解员不知道厉害多少。
他们登上东敌台时,慎知还等人早就去往更远的西面敌台了。
桃江古城是为防御倭寇而建,城外的护城河、城内的沟渠建筑,也都是为城防而设计。站在东敌台二楼看去,只觉街巷阡陌全都井然有序。就连穿城而过的化龙渠,也保持着当年的流向与格局。
“一会儿到了城内,可以尝一尝城内的古井水。”黑皮小哥笑着露出一排大白牙,“特别甜。”
东敌台下来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