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一章、农村结构在崩坏
类似的抱怨,在大明帝国是随处可见的。 而且大明帝国的官府也不太管这些民间的言论。 虽然抱怨的声音很多。 但这社会的风气倒是开放了许多。 别说是调侃一下朝廷了。 连朱皇帝有时候都会被编排。 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依礼,不可对皇帝不敬——所以也不是没有地方官想要办个什么“大不敬”的罪。 但事情捅上去,最多也就罚款,罚款交不起就流放——就是去南洋或者澳大利亚。 但是办这事的地方官。 据说得到了朱皇帝的批语:不把精力放在正事上! 也就是说。 在朱皇帝看来。 天天把精力放在怎么捂住人家的嘴巴的官员。 根本就是瞎胡闹。 有这个心思。 不多想想怎么发展地方经济,多收点税不好? 人家抱怨几句能把这么大的大明帝国给抱怨垮了么? 肯定是不能的。 大明帝国要是垮了,肯定是因为经济财政先出现问题才会垮,财政不出问题,军队就不会出问题,军队不出问题,别说是抱怨了,哪怕就是遇到了李自成洪秀全起来造反,分分钟也能压下去。 任何王朝的垮台,都是自身财政问题的崩塌开始的。 让人家说话。 天又塌不下来。 所以那个地方官的前途也就仅限于此了——上了皇帝的黑名单了不是。 所以地方上的治安官们根本就不会去管这些农人们说什么。 会管的。 反而是那些扒皮们。 现在就有个扒皮正好走了过来。 看到这些人坐着不干活,顿时就火了:“都在干什么!活都做完了?老爷我一天一毛钱雇你们干活,还管两顿白米饭,是让你们聚在一起连天的?还不快干活!” 来人也是农人打扮。 不过衣服却是很干净。 而且说话就很气人。 让人讨厌。 “李老爷,你这话说的,我们怎么就不干活了?我们倒是想要干活啊,这地里面的活不是干完了么,怎么的,收了你一毛钱就得给你卖命啊。” “就是,不就是一毛么。成都那里的纺纱厂,一天给三毛呢。” “是啊,李老爷,这工钱咱得涨一下吧,去婆罗洲种橡胶一天能拿六毛钱呢!” “去!去!你去!你快点去!” 那被称为李老爷的正是李忠仁李大秀才——现在不是秀才了,因为是前朝考的功名,大明朝廷不认账,大明科举又有年龄限制,李忠仁又考不了。 所以只能当李扒皮了。 “就你这样的,不死在路上算你运气好!还婆罗洲!你有这个胆子你倒是去啊!” 李忠仁大声挤兑道。 被他挤兑的农人们脸上虽然不太服气。 但也不敢说话了。 虽然大家嘴巴上叫个“李老爷”。 但心里面肯定是不服气的。 他们家的老二李忠义,是大明的八品官,可以称得上是老爷。 他李忠仁算哪门子老爷? 不过李家毕竟在大桥镇是有积威的。 李家老二又是做官的。 所以这些农人还真不太敢招惹他。 李忠仁见大家都不敢说话了。 冷哼一声说道:“你们不想干,有的是人干!不想干可以,尽早滚蛋!你们去成都,你们去看看那些浙江佬广东佬开的纺纱厂会不会要你们这些粗手粗脚的庄稼汉?想去婆罗洲,那还不容易!我现在就去找县令,让他派人下来,拉你们去,你们去吗?呵呵,你们去倒是容易,报个名就行,不过县上的老爷们可就有个十几块钱的回扣了。而你们呢?一路上风餐露宿,漂洋过海,没到地方就得死一批,到了还要和土人打仗!就你们这样的,可别把一家老小的命都丢在外面。” 其实。 李忠仁这话说的很不客气。 但还真的算是好话了。 眼下。 大明朝的工业发展、对东北南洋的移民导致广东、江南地区的农村劳动力的价格在上涨。 但这是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在四川,也就成都稍微有些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