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第九天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在历史观中的贯彻和表现就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另一种是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维新史观的主要缺陷,一是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二是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二、社会存在
1.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的发展的必要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2.物质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些活动的首要前提。
三、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应。
1.社会心理(低层次的社会意识,以感性认识为主)主要包括人们的感知,情绪,情感,心态,习俗等。
2.社会意识形式(高层次的社会意识,以理性认识为主)分为社会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有阶级性)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核心和主导),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无阶级性)主要包括语言学,形式逻辑,自然科学等。
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一,社会存在是受一是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第二,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第三,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的或迟或早的发生变化和发展。
2.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又有相对独立性。
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五、生产力
1.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2.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劳动资料也成劳动手段,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物质标志)。
劳动对象是现实生产的必要前提。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3.科学基础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六、生产关系
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2.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七、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往往存在多种生产关系,但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其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指组织形式,管理形式和实现形式。
八、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九、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社会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4.改革是推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