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章
那天,安顺侯府的大小姐一袭红衣,乌发如墨,笑得明丽动人,“采莲者,采的应是莲蓬。山庄无莲蓬可采,宋清便背故友的这首采莲曲赠给诸位,劳先生品评。”
荫荫夏日的湖面上,少女在莲叶和花丛中穿行,面若芙蓉,罗裙与莲叶一色。一时,人花难辨。少女掩映花叶之中,不见身姿。恍惚中,歌声响起,观望者方知少女正在荷塘之中,却依旧闻歌而不见人。
这是江南水乡中一幅生动意趣的画。上京地处大周北方,各大世家的公子和小姐们是无缘得见此等情景。再者,今日所有诗文都借物喻情或喻人。而这首采莲曲,只描画,令所有人耳目一新。就像是在满汉全席后上来的一道清粥小菜,并不华丽,却富有趣味。
听了许多诗文,忽然来这么一首简单的采莲曲,众人都觉得人也跟着轻松许多。
齐珠华眼里亮了亮。齐惠抚着山羊胡子,点头笑道:“这诗很好,富有意趣,用词也无任何不妥。”
这是除楚扬和林瑶外,唯一一篇没有被齐惠挑错的诗文。众人看向宋清,纷纷露出欣赏的目光。是故友做的又如何?宋清能交这样的朋友,能记住这首诗,也是有意趣的人。
罗柔忽道:“这诗所喻何物?”
宋清道:“何物也不喻。”
罗柔心中不甘。她的诗都被齐惠批评用词太古,怎得宋清一个朋友的诗就能得齐惠赏识?她皱眉朝齐惠福了福,慢慢道:“齐先生,恕罗柔直言。作诗当深远,若只是如方才这般,岂非流于表面?”
齐惠并未回答,反倒看向宋清,目含期待,“宋小姐觉得呢?”
“宋清不才,却不认为作诗一定深远。诸公子须赶科场,作诗自然深远。可深远者是诗,清新意趣者也是诗。若非要为了深远而无病呻吟,才算是污了诗的名头。”
罗柔没来由觉得,宋清那最后一句话是在说她。可这众目睽睽,没什么证据,她不好发火,只能愤愤瞪了她一眼。
宋清说完,齐惠问众人道:“诸位觉得如何?”
林宣忙道:“本公子觉得甚好!”
齐惠问他:“哪里好?”
林宣悠悠地道:“哪里都好。”
“林公子真是会夸。”齐珠华敷衍笑了下,然后道:“我也觉得甚好。诗就是诗,若为科场而作的深远未有不妥,但平日里,我喜欢这样简单有趣的。”
在场多数人纷纷附和,同意宋清和齐珠华的意见,也有几个固执的,都被淹没在话语里。楚扬方才已察觉到宋知淑的不对劲,现下不愿生事端,便默着没说话,只是往宋清那里看了一眼。
宋知淑立刻便注意到他的目光,掌心收紧,指甲抠的皮肉发疼。采莲曲?少女?难不成……这诗就是楚扬做的?诗里面那个少女就是宋清?是了,怪不得他不说话,原来是心虚。
齐惠看到众人的反应,示意大家安静下来,沉声道:“如今诗文,多数囿于科场。若能多些宋小姐方才这类诗文,于大周文坛也是好事。”
这句话,就算是盖棺定论了。罗柔见齐惠如此说,也没法子再理论,眼睛一转,却幽幽地问道:“宋小姐,这诗里的少女不会就是你吧?你那故友为你作这种诗,倒是个……”
她拉长了尾音,然后没有再说下去。这已然够了,足够引发人们的猜想,招致那些微妙的打探的目光。采莲……故友……少女……的确足够圆一个引人遐思的故事了。
而宋清,只是淡淡一笑,然后平静地道:“罗小姐。旁人听到采莲曲只觉意趣,你倒奇怪,非抓着故友和少女不放,暗指我与人有私,这才是深远了些。采莲蓬乃是江南水乡之景,我虽母家江南,却从未去过江南。你指我为诗中少女?”她轻笑一声,摇了摇头。
几句话一出,二人高下立现。一个坦荡,一个刻薄。方才罗柔刚说完时,齐珠华就已经不高兴了。现下,她罕见地冷了脸,“罗小姐,今日诗会,慎言。”
罗柔讪讪坐下,没有再说话。宋知淑心里沉沉的。宋清说完,她更加坚信写诗的人是楚扬,那诗中的少女是宋清了。宋清没去过江南是真,可作诗,有时只需要想象便可。况且,宋清压根没有什么会写诗的山间故友,不是楚扬,又是谁?
齐珠华送齐惠离开。众女使上来撤掉笔墨纸砚,摆上许多点心和茶水,又搬来丝竹管乐,以及诸如九连环之类的小玩意。众人又是各自围成一堆,或是弹琴赏花,或者品茶谈笑,比作诗文时热闹许多。
宋知淑向来琴艺精湛。如今贵女齐聚,她很快又被人簇拥着弹琴。虚虚推拒后,她便坐了下来,拂动琴弦,乐声响了起来。
楚扬听见熟悉的琴声,目光看了过来。这一次,他终于看着宋知淑。宋知淑和他四目相对,心里温软,琴声也柔和许多,显出几分缠绵悱恻。
于是楚扬被人推了过来,推拒众人不过便拿起笛子吹了起来和着。琴声悠扬,笛声浑厚,二者相和,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大家看着眼前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