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1 章
龙彦终究没有回乡,而是留在了镖局。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就像没有人料到堂堂乡试解元居然落榜。数次经过四平巷的街口,宋清都不由撩开车帘,想着下去问一问。但念及龙彦从前说过的话,还是作罢了。
殿试本该在会试揭榜后几日进行。不料皇帝突然病倒了,听说是晚上沐浴后听见窗外有鸟叫,便披了衣裳去窗户跟前听,受了些凉风,连着几日上朝都是恹恹的。殿试便因此搁置。城中人言纷纷,皆道此次科举实在是流年不利,起初是水灾,后来是泄题,如今圣上又病了,不知还会有什么事情发生,闹得翘首以盼殿试的诸位贡士也有些惶惶。
天一日日地热了起来,宋清渐渐又懒怠起来,哪里也不想去,只窝在宅院里吃新鲜的西瓜、荔枝。连吃了七天西瓜后,王三来报,说是派去探查飞鸟门的人寻到了一些踪迹。这实在是太好的消息。顺藤摸瓜,一点点查下去,楚扬的狐狸尾巴总要露出来。宋清心中激动,晚膳多吃了两碗米饭,后来又睡不着,拉着林宣在院子里走来走去消食。
两个人走的累了,便坐在石凳上依偎着看星星。晚上的星星很亮,在如墨一般的夜空中闪着金色的光,静谧又灵动。但不知怎地,在这如此安宁的时刻,她心中涌出一种深深的孤寂。那实在是一种太过诡异的感觉,说不出哪里不对劲,但是似乎哪里也不对劲。这里是哪里,这里不是她的家,她的家在哪里,她不知道,总之不在这里。
她按着胸口,深深地呼吸着,最终将那种感觉压了下去。
思思终于成了鸣鸾绣坊的在册绣娘,因其技艺精湛颇受东家和掌柜的器重,特地领了书信准备去往蜀中学真正的蜀绣。临走前,她来拜别宋清,哭成了泪人。宋清看的心中酸楚,也不由红了眼睛。这个跟她受了多年苦楚的姑娘终于找到了正确的路。
宋清是给景王府递了帖子的,再三声明是给朱朱。然而回信却是景王写的,语气一如既往的倨傲,说是朱朱抱病,卧床不起,无法前来给思思送行。宋清看完,心中顿感失落,无言将信揉成了一团扔至地上。朱朱之事,思思分毫不知,还念叨着一定要去江南看朱朱。宋清无奈,几句话搪塞了过去。
在城门口,她送别思思,眼看着那马车渐行渐远,最终归为一个遥远的模糊的小点,心中怅然若失。这世上,不求回报掏心掏肺的情意最难得,思思便是其一。为着这份情意,她愿意成全思思的人生。当初,将思思送去绣坊之时,齐珠华便劝过她。女子身边,有个得力的丫鬟是万分紧要之事。相伴多年的思思是比朱朱更为可靠的人选。后来朱朱离开她,齐珠华又劝她将思思带回身边,不然只留一个红袖并不明智。但从始至终,宋清都没有动摇过。
思思陪了她这么多年,以后,总要为自己活着。
“清妹妹!”齐珠华撩开车帘,笑着同她招手,“大日头怎么站在这里?”
宋清指着远处三两的人影,“思思去蜀中了,学蜀绣,我来送送。”
“没想到她倒是有天分,我从前倒是错看了。”齐珠华叹道:“你呢?回府去?”
“是。”宋清点头。
“林宣还在巡防营,你一个人待着有什么意思。同我去永兴山庄吧,那里可比你们林府还要凉爽些。”
齐珠华说完,宋清便道声好,坐着齐珠华的马车来到了永兴山庄。
那年出了罗柔之事后,齐珠华不再举办诗会,这里也渐渐寥落。没想到树木花草反倒繁盛起来,比从前更显生机,宋清不由感慨道:“人少了,花草倒是长得不错。”
齐珠华白她一眼,“你所谓的不错可并非人少,乃是我叔父打理的功劳。”
“齐先生?”宋清分外吃惊,来的路上,并未看到任何一名丫鬟小厮,“他竟一个人在这里么?”
“不错。洒扫、剪枝、浣衣,他总是自己做的,也不要人伺候,谁来也不见,活脱脱像个隐士。”齐珠华顿了下,又道:“倒也不是完全不见人。会试前,安顺侯就差人来请过,本想到还真请动了,特地去侯府待了几天给宋知文看文章,我听了都吃惊,也不知安顺侯是怎么说动他的。”
“那从前诗会,齐先生怎么愿意出面品评大家的诗文?莫非是看着华姐姐的面子?”宋清笑着问道。
齐珠华抬起下巴,骄傲地道:“自然如此,叔父那里,我的面子最大。”
再次碰见齐惠时,他还是像从前一样,一身灰色袍子,无甚装饰,花白的头发下,是一双炯炯的目光。
“叔父,这便是我常与你提起的清妹妹,林国公府的世子妃。”齐珠华道。
宋清福身行礼,“见过齐先生。”
齐惠颔首,目光中含着微微的诧异。他是长辈,却并无官身。堂堂世子妃同他行礼,实在是于理不合。推拒的话还没说出口,宋清便道:“先生是文坛大家,当的此礼。”
闻言,齐惠抚着胡子,微微笑了。
见过齐惠后,齐珠华便带着她回自己的院子。两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