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耽美 >资料小点 > 历史篇

历史篇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关于我国酿酒的起源,自古流行着许多传说。有的说是夏禹时一个名叫仪狄的人发明了造酒,例如《战国策》说:“昔者,帝女(尧舜的女儿)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也有人说是一个叫杜康或少康的人首先造酒。例如战国时著作《世本》说:“少康作秫酒。”还传说他是夏禹的五代孙。暂且不论我国在什么时代开始酿酒,但把这种技艺的发明归功于某一个人的智慧,是不妥当的。为了讲清这个问题,得先解释一下酒的生成的化学过程。酒是含乙醇的饮料,在古代的条件下,乙醇是某些糖类化合物在酵母菌所分泌的酒化酵素(酶)的作用下被氧化而成的。糖类(或叫碳水化合物)包括淀粉以及麦芽糖、蔗糖、葡萄糖、果糖等简单的糖类。但只有那些简单的糖类才能在酵母菌的作用下转变成乙醇,淀粉则不能。所以谷物不能直接发酵转变为酒。但是当谷粒(如麦子、玉米、稻子)一旦受潮发芽时,谷芽就会自发地分泌出一种糖化酵素,把谷粒中的淀粉水解成麦芽糖,以作为它滋长和生根的营养。而麦芽糖一旦生成,又与空气中浮游的酵母接触,就会产生出酒。我们可以想象,远古的人类逐步开始了农业,收获到谷物,但当时又不可能有很好的谷仓,也没有严实的贮粮器皿,因此天阴下雨时粮食受潮、受淋的情况是常常会发生的,这就会使远古的祖先们有机会品尝到麦芽糖的甜味和异香的酒味。进而便会总结出用发芽糖化的谷物作原料有意识地酿酒了。这种发芽糖化的谷物,我国古书上称它为“糵”。因此以糵酿酒是粮食酒的源起和最早的方法,但它的出现则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不会是谁发明的。

鉴于我国在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很多地方已经兴起了农业,例如在龙山文化的许多遗址(如山东龙山、底沟、城子崖)中都出土了石镰、蚌镰就可以做为证明。而且在这个时期的遗址中还发现了相当多的陶质酒器。所以有人认为我国在龙山文化时期以前已经创始酿酒,到了夏代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规模,这种估计大概是不错的。

我国在酿酒的早期阶段,还有一项极卓越的发明,那就是用发芽同时发霉的谷物作引子,来催化蒸熟或者碎裂的谷物,使它转变成酒。我国古书上把这种发芽而且发霉的谷物称为“(曲)糵”。这项酿酒工艺的原理大致是这样的:那些发芽的谷物一旦与空气中浮游着的叫做丝状毛霉菌的孢子接触,就会在其上生成丝状的毛霉,而毛霉可以分泌出糖化酵素;另外,发霉的谷物上总还同时滋生着酵母菌,因此“曲糵”便具有综合的功能,促使谷物转变成酒,也就是说发芽发霉的粮食浸到水中就会变出酒。可以设想,以蘖酿酒和以曲蘖酿酒的经验可能是在差不多的时期取得的,但多种曲菌所分泌的糖化酶对淀粉的糖化作用要远胜于麦芽酶,所以曲蘖酿酒效率较高。人们利用曲蘖酿酒,经过一段时期的经验总结,便会了解到:只要把谷物蒸煮,放置在空气中,环境适当时就可以发霉变“曲”而无需先使它发芽,即可直接用来酿酒。晋朝时有一位学者江统写过一篇《酒诰》,议论到酒的源起时说:“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就是说,煮熟的谷物,没有吃尽,丢弃在野外,自然而然就会发霉发酵成酒。这种说法确切地描述了以曲酿酒的源起。此后,逐步又发展到把制曲和以曲为引子酿酒分步来进行。事实证明以酒曲做引子来酿酒比以糵酿酒,效率要高得多,也更加简便。所以曲的发明极大地推进了酿酒技术的发展,它是中国酿酒史上一次重大突破性的进步。从此酒曲的研制、改进就成了酿酒技术中最重要的一环。科学史家们估计,中国酒曲的发明大约在商代早期。不过人们习惯了,后来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仍把酒曲称作曲糵。

殷商时期,饮酒的风气极盛。从殷墟中发掘出来过许多饮酒器和贮酒器,有陶制的,有青铜制的,例如爵、斝〔jia甲〕、尊、盉〔he禾〕、卣〔you友〕、觥〔gong工〕、觚〔gu姑〕等等,制作大都十分精致。甲骨文和钟鼎文中有当时的酒字和鬯〔chang唱〕字,而且现在的“酒”字正是从那时的最简陋的酒器(即觥,用兽角做酒器)象形字逐步演变来的。据说殷商的帝王、贵族、奴隶主是极度荒淫酗酒的,纣王就是因酗酒、胡作非为而亡国的,所以周公就曾反复告诫子孙绝不要步他的后尘。在殷代时,只有两种酒,一种叫做“醴”,是用糵酿的酒,乙醇含量不高,富含麦芽糖,所以味道较甜,酿造的主要原料是小麦和小米,这种酒是酿来吃的;另一种名叫“鬯”,是用黑黍为原料,加了香料,利用曲酿造的香酒,大概主要是用在祭祀上。

周代时,已经总结出了丰富的酿酒经验,有了很完整的一套酿酒技术规程。《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周代时宫廷中设有“酒正”,专门掌管造酒的政令,有“大酋”负责造酒的诸般事宜;有“浆人”从事造酒的劳作。《礼记·月令》叙述了大酋在仲冬酿酒时必须负责监管好的七个主要环节:“秫稻必齐”(造酒原料的准备),“曲蘖必时”(及时做好酒曲),“湛炽必洁”(清洗酿酒原料和用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