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篇
地位的关键一招。只要皇帝、皇后倚重,宫内外卫士、道士、僧人有的是,不缺武三思这一个。
把韦后搞定,武三思一颗心终于放进了肚子。枕边风最硬,一经韦后整日言表武三思多么有才多么忠心,中宗李显自然把这位表哥亲家翁召入宫中,引入禁内,图议政事。又有女儿、女婿成天甜言蜜语,往来弥切,中宗、韦后、武三思等人最终打成一片。
至此,张柬之等人,反而都受制于武三思。
张柬之曾亲自入宫陛见,泣谏说:“武后革命之际,几乎尽诛李姓皇族。今赖天地之灵,陛下得以返正,而武氏诸人滥宫僭爵,怎能让天下人心服呢。希望陛下抑裁他们的禄位。”
唐中宗不仅不听,还封武三思为司空、梁王,封武攸暨为司徒、定王。同时,在韦后的撺掇下,中宗李显反把自己与张妃所生的儿子谯王李重福贬为均州刺史外放,常令州官监视。
为了安抚张柬之等人,唐中宗下诏,以张柬之、武三思等十六人皆为助己复辟的大功之人,赐以铁券,各恕十死。其实,中宗复辟,革的就是他武氏表亲的“命”,武三思等人事前没有任何帮助。
张柬之等人虽被唐中宗表面荣宠,实际已无权柄,他们一个月只能见到皇帝两次。
至此,数人相聚在一起,或抚床叹息,或弹指出血,相言道:“主上当英王时,以勇烈著称,我们当时不立刻诛杀诸武,是想让圣上自己下诏诛杀,以扬天子之威。如今,事势已去,真不知如何是好!”
这些人事后诸葛亮,只能徒然哀叹。
中宗李显这辈子,只在年轻刚登帝位,为他老丈人争禄位时牛过,以后从未有过什么“勇烈”举动,属于老好人一个。张柬之等人算是看走了眼。
敬晖等人失权后,很怕武三思等人在唐中宗面前说自己坏话,就派先前曾提携过的考功员外郎崔湜为耳目,让他刺探宫内动静。
崔湜是个投机小人,眼见中宗日亲武三思而疏远敬晖等人,他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变,把敬晖等人的密谋一股脑儿端给武三思,反为武三思所用。
武三思又怒又喜,马上提拔崔湜为中书舍人。
一日,武三思正于府中饮酒,家人来报,有位“老友”郑愔求见。
郑愔曾是武则天时代的殿中侍御史,一直谄事张易之兄弟。中宗复辟后,他被贬为宣州司士参军。人坏四处坏,他在当地也不老实,不久,郑愔因贪污事发,慌忙逃回洛阳。穷急之下,来投见武三思。
别人谒见,武三思还懒得接见。听说郑愔老友来,他忙唤入一见。
郑愔堂下跪拜施礼,刚刚起身,忽然放声大哭。号了数声,这位爷又开目伸颜,朗声大笑。
武三思见状也吓了一大跳,心想这郑愔莫非“下放”后得了失心疯,精神病犯了?仔细观瞧,郑愔神色又恢复如常,不像是有什么毛病。
两人落座,武三思问:“你刚才又号又笑,什么意思?”
郑愔回答:“始见大王而哭,哀大王将戮死而灭族也;后乃大笑,喜大王之得我郑愔相助也。大王虽受天子爱宠,张柬之等五人皆据将相之权,胆略过人,废太后若反掌。大王自思,您如今势位,能与则天太后相比吗?大王不除掉这五个人,危在旦夕,这正是我郑愔深感寒心的地方啊。”
一席话,说得武三思如梦方醒。大悦之下,武三思与郑愔二人携手提袖,登楼密谈。
转日,武三思就推荐郑愔为中书舍人,让其与崔湜一起成为自己的心腹“智囊”。
有了这二人筹划,智商本来不太高的武三思越来越肆无忌惮。他与韦后定谋,日夜讲张柬之等五人的坏话,说他们“恃功专权,将不利于社稷”。
唐中宗是无主见之人,当然相信。于是,武三思等人进言:“不如封敬晖等人为王,罢其政事,外不失尊宠功臣,内实夺其权。”
于是,唐中宗下诏,以敬晖为平阳王,桓彦范为扶阳王,张柬之为汉阳王,袁恕己为南阳王,崔玄暐为博陵王,赐金帛鞍马,不让他们参政。
至此,“五王”失权,武三思把昔日窜逐的武氏旧党悉召入朝,不附武氏者尽斥于外,大权尽归武三思。
当初政变时抱持唐中宗上马、扈卫他冲进玄武门的驸马都尉王同皎,闻知“五王”失势,韦后、武三思秽乱宫闱,常常对友人愤言切齿。和他同座饮酒的,有好友张仲之等人。
王驸马在家里说说也就算了,偏偏门外有耳,众人话语被两个借住的“客人”听了进去。门外“有心人”并非旁人,就是唐朝鼎鼎大名的诗人宋之问与其弟宋之逊。
宋之问诗歌虽好,人品极差。武则天时代,他为了能一入武则天“御眼”,天天在朝殿上招摇。由于患有口臭,宋之问口中还常含鸡舌香,准备武则天哪天高兴“幸”他时留下美好印象。天公不作美,武则天身边男宠太多,还真没怎么留恋这个官为少府监丞的半老美男子。此门不通,求官心切,宋之问兄弟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