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戈
马岱伏拜,声线既稳既静,不卑不亢:“回陛下:臣闻天子择臣,要的是齐心襄辅——君臣应如血肉傅于骨上,生死不敢忘德。”
杨仪轻蔑地瞥他一眼。
马岱怎能察觉不出杨仪的轻视?他的面子始终恭敬朝向龙座,声音却已含着杀人的刀,刀刀刺向杨仪:“多年以来,臣及臣家,矜持本分,朝野上下,谁人不知?杨氏但将此话摆下,臣请陛下令杨氏将那人证与物证一并呈上,先听其言。”
杨仪从鼻孔深处“哼”了一声,刘禅抬手,殿下立即带上几个人来,另有一人捧了卷长轴,不知写了什么文字或是绘着什么纹样,总之那痕迹是力透纸背,看上去满满当当。
刘禅投以相当谨慎且奇异的眼光。
其中一人纳头便拜,战战兢兢道:“奴才……奴才参见陛下!奴才是、是平北将军——不对!奴才是光禄大夫从前在军中的旧部!”
刘禅:“汝名姓为何?”
那人回答:“回陛下的话:奴才叫罗大勇,是光禄大夫帐下运粮小簿。”
刘禅不语。马岱也没吭气——他记得自己的副将曲校尉,他的一众部下里似乎确有那么几个姓罗的。
“罗氏,还不快快在天子面前陈辞啊?”杨仪沉声催道。
罗大勇连磕三个响头——天家的威严之气毕竟将他压得缩头缩脑。这人深深呼气、吸气,方才将口舌捋顺:“……回陛下的话:奴才手上有从去年五月开始光禄大夫部曲的军粮进出笺录,这上面详细记载了每一车军粮押往何处、押给何人……经奴才统计,光禄大夫的军粮簿上,收粮二十万斛,运往陇南战场七万斛,三万斛借调给当时的讨寇将军,还余下十万斛……这十万斛、这十万斛后来让小的都给送到南郑去了……”
话音刚落,捧着卷轴的人就将手中物呈到了黄皓面前。宦者毕恭毕敬地将它转给这位国之至尊,刘禅于是将信将疑地拆去缣绳……
“回陛下:臣听说马氏未投奔先帝以前,就在汉中一代称雄。臣又听闻这马氏因此便在那千里之外的南郑有好几处私宅。”杨仪不紧不慢地说。
看过“物证”,又听殿下人如此道来,刘禅心里变得不甚清朗,但毕竟朝堂之上,又问马岱:“……卿将何言?”
马岱眉心微动,沉默再三,终是回道:“……臣家族确在南郑有三处私宅。”
“接着说。”杨仪得意洋洋地命令地上那人“趁热打铁”。
“是……是!大人。”只见那罗大勇抹一把面上的汗珠子,尽力平复声调,“回陛下:这是和奴才同在军中做事的张阿六……”另一人也穿着武人样式的衣裳,立刻对着刘禅行过大礼。
“奴才张阿六参见陛下!”那人舔舔嘴唇,开门见山道,“奴才是征西大将军魏氏先前的行军校尉,半年前曾随魏氏亲历了岐山之乱。”
那人恰好回望马岱,马岱看过一眼——他竟认得此人。
当时策马于魏延身侧的是他的副将陈广,陈广之后,便是这人。马岱之所以记得如此清楚,乃是由于此人下巴上生了一大片青灰色的胎记——当天日头凌烈,魏延一身闪着银光的战甲和他身后人脸上明晃晃的胎记,虽是一眼之瞥,却在他的脑海里压出了鲜明而深刻的样状……
“你有何话?”刘禅压低声音。
这人比第一个男人要镇定许多:“回陛下:奴才亲耳听见光禄大夫对魏氏说,他愿助其平定河山。当讨寇将军王平赶到金牛道口时,光禄大夫当众策反王将军归顺魏氏,一同作乱。”
“我们也能作证!”另有几人约莫是张阿六的同袍,也伏地而拜,齐齐应声。
“忠武侯离世以前,将一半兵符托与臣。”杨仪欠身道,“臣在五丈原发出的号令是:遵循忠武侯遗命,缓缓撤军。而与臣同供职于相府、时任丞相长史的费祎费大人,他却趁臣未有防备,偷窃臣的兵符,将其转交给罪人魏氏,助纣为虐!”
费祎的脸上尽现震惊。未料这杨仪似已半疯不癫的,竟将这脏水泼向自己了!
正在费祎瞠目结舌之时,殿内早已一片哗然。马岱眯了双眼,盯住地上那几个人,思忖着面前突如其来的一切。
杨仪平举玉笏,拖长音调,稍显夸张地展臂:“臣已将人证、物证一并呈上。光禄大夫不是口口声声说要‘自明心迹’吗?轮到你了。请吧。”
刘禅自然将眼光再次放在马岱身上。
马岱默不作声。
杨仪咄咄逼问:“马大夫,如何说啊?”
马岱思虑再三,开口:“回陛下:臣在汉中的私宅确实存了军粮。不过此事乃先丞相大人托臣为之——当时大军皆在西北,为防汉中突遇魏人侵袭,又缺少粮草,故自建兴十年北出黄沙修造武械时,忠武侯便陆续令臣在南郑囤粮。武侯不愿此事为军中人共知,因此托付臣下之时,只允了臣一人在帐。武侯既殁,无人能够为臣作证。”
众人惊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