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封建王朝的信仰
应天府往南80里的将军山上,有农民发现了一个特别的石头,石头只要遇水就显出金色的几行字“国泰民安争霸天下,帝后母子任人为贤”。意思是皇帝和太后知人善用,大明将来会统治天下。这样的寓意让百姓激动,感觉又要打仗了,打仗就有牺牲,就有流血,军户家里的旺年劳动力越来越少,导致家里人丁稀少,缺少男性的家里,只会越来越没落。
这样的寓意不论从哪个层面来说都是好消息,帝后母子本来就是帝国掌权者,寓言推崇他们符合现在的国家形式,跟着目前的节奏就行了,不要要再去起义,造反去推崇谁。
从老百姓的角度来说,起码国家不会有内乱。
从官员及新贵的角度来说,皇后母子本来就是他们推崇的,寓言对他们有利,说明他们的阵营是正确的。
从其他皇子皇女来说,他们既不占军权又不占名望,夺嫡也不会有希望,还不如当个闲散皇族,只要乖乖的不惹事,皇帝母子也不会清算他们。
既然氛围到这来,不把人用起来可惜了。
六部最近处理事务真是一团乱麻,以前都是向丞相汇报,丞相或者自己决断或者上报朱元璋决断,现在没有丞相了,六部也不敢自己决断啊,毕竟拍板的人都是要承担责任,而且也没有授意他们行权范围,向帝后母子汇报,帝后母子也没有处理政务的经验。
武官们军权在握,地位前所未有的高了,可是没有事情可以做啊,也不敢做什么事情啊,总是就是很闲。
吕丽华也不想跟文武大臣商量了,决定试试太后懿旨的效果,决定下她人生中第一份懿旨。
由皇帝亲卫派人将懿旨送到刘伯温老家,此时刘伯温长子正在照顾偶感风寒的刘伯温,刘伯温家中有大量的朱元璋赏赐之物,可以看出,朱元璋还是对刘伯温有感情的,毕竟陪他打了天下,又不掌军权,从武力上是威胁不了朱元璋的。
可惜刘伯温不主张朱元璋实行分封制,并多次在公众场合与朱元璋意见相左,朱元璋没有办法再用刘伯温了,回老家是他最好的归宿,不过依然没有离开朱元璋的视线,频频派人来送礼,既是关心更是监视。
刘伯温感觉皇帝的人又来了,亲卫宣读了对刘伯温任命圣旨。
兹有刘伯温,才德兼备,实乃国家栋梁。特加封为左丞相,惟愿治世以文,伐乱以武。。。。。。。
刘伯文听着越来越难以置信,他不知道朱元璋已经驾崩了,也不知道朱允炆继承的皇位。
听完懿旨,即可向亲卫打听情况。亲卫将事情如实告知。
刘伯温无法决定,既不想去,也不能违背懿旨。
亲卫见刘伯温表情为难,立马递出一份书信。
原来明旨外,内有一份暗旨,并吩咐刘伯温看完及焚毁。上面仅有几个字:废除分封,阀尽北元。
看完之后,刘伯温立刻朝天子的方向再次跪下,吩咐其子准备行囊,随亲卫还朝。
这份暗旨,表明了朱允炆母子对他的极大的信任,他本就关心朝政,老乡也只是无奈之举,如今的朝廷,确实非常需要稳定下来。
返程路上,刘伯温向亲卫问询了朝中大臣的情况,幸好几位名将都在,北元依然嚣张,真怕朝中无将可用,无人可用。
以他的智慧,帮助帝后母子掌握朝中大权,安抚人心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毕竟同事多年,那些文臣武将的性格,他最了解了。
刘伯温看着沿途的风景,心中满是感慨。
他之前是朱元璋的绝对心腹,帮助朱元璋料理各项事务,帮助他从掌军用兵,到教他如何治理国家,现在的明朝,耕地面积超过之前所以的时期。
刘伯温吩咐快骑回旨的人,“你帮我回禀太后,老臣心之所向,定会竭尽全力,比不负太后所托。”
“刘大人,不急,我先行回城,您随他们正常行走,不许着急赶路,安全到达最重要。”
今天,刘伯温是既悲伤又高兴。
悲伤的是虽然朱元璋与他政见不合,他毕竟是之前全全信任他的人,是他第一个伯乐,给他开阔的机会让他发挥所长。高兴的是明朝不会实行分封制了,在那些亲王们掌兵掌权之前,就将风险及时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