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校花的袖珍妹妹(五十二)
老爷子生日过完后,家里的另一项重点工程,又要紧锣密鼓的张罗起来了。
那就是育苗大棚的搭建。
自家的种子特殊,直接卖是不能利益最大化的。
育苗而售,方不辜负逆天浓缩液。
给尤语家交了番茄苗钱的村民们,可不像尤语家去年的露天种植。
人家都是要用大棚种植,要提前两个月上市的。
春节前后十天, 就是江县菜农们大棚菜定栽的好时候。
急客户之所急,想客户之所想,才是长久之道!
家里九亩六分地,种了八亩洪山菜薹,普通蔬菜一亩。
目前唯一闲置下来的,就是尤语最早折腾过的那六分沙地。
早前用来种大棚菜的水泥柱和钢骨架, 可以做最外层的塑料大棚。
而大棚里面, 尤爷爷规划了两个, 六十米长,三米宽,两米高的拱形小塑料棚。
如果育苗前,白天,双层塑料膜的大棚温度没上二十五度,还可以在小棚里再搭一个更小的棚。
套娃一般,层层加码。
用这个性价比最高的方式,最大程度的与环境共存了。
种植蔬菜的大县,买大棚建材,厂家还赠送免费搭建服务。
不过,成本确实不低。
两个小棚的钢架,加上市面上质量最好的塑料薄膜等零零碎碎,了她五千块软妹币。
重大开支!
尤语琢磨着,除了番茄苗还得再搞点啥来种?
总不能只钱不进账(番茄苗钱已收)吧?
鸟枪换成了大炮, 育苗棚的其它配套设施也得跟上来。
棚里修蓄水池, 排水沟, 埋水管等活儿,少不了请程师傅他们帮忙。
看到尤语家风风火火的育苗大业, 泥水匠师傅们都羡慕不已。
金娃娃啊,妥妥的。
看着杨二娃恨铁不成钢。
在工程结束的最后一天,杨二娃实在没忍住,红着脸跑到尤语跟前。
紧张到快爆血管了,一开口却是:“能,能不能买,买点你家菜苗啊?”
要了老命了,硬撩的话在他口里滚了无数遍,始终是张不了口。
抬头看到脖子都红了的山寨版黄渤,尤语忍住笑,问道:“你想买哪样苗嘞?”
“呃,我,我家一片山只种过玉米、红苕,还有地瓜儿(学名沙葛)。
玉米和红苕用来喂鸡喂猪,粮食猪一斤要比吃饲料的贵一块多钱!
我家山上的红泥巴种出来嘞地瓜儿,皮薄、肉嫩、甜的很。”
“地瓜儿卖好多钱一斤?”江县人吃地瓜儿都是当水果一般生吃的,看来那高山红泥巴就不是种蔬菜的土质咯。
“好的时候卖两三角,相因的时候卖一角。”杨二娃老老实实的交待着,说他家一片山的地瓜儿, 一年能挖一万多斤, 最多也就卖三千块钱。
周柏山不通水泥路,盘山公路又窄,货车都开不上去。
山里人卖啥都靠人背下山,挣得真是血汗钱。
看看人家尤沟扁村的平原肥土地哟,还种啥几十块钱一斤的贡菜,嫉妒得他们眼睛都红了。
尤语挠头,她的关注点基本在经济价值比较高的菜蔬上,便宜粗粮压根就没考虑过。
想到她大姑爷日落西山的烤红苕生意,还是决定帮帮忙。
“这样,我帮你找找看,不过我买的种子要比一般的贵好几倍。到时候育出来的苗也不是普通价。”
“只要苗好,贵点不怕啥!”杨二娃没想到,歪打正着。
人家小姑娘真愿意帮忙,心里有再多的想法也只能搁浅下。
能让父母和哥嫂种地多卖点钱,就是他家的贵人!
还给尤语留了一个程师傅的手机号,说是打他师傅的手机就能找到他。
恋恋不舍,总归还是要离开。
耗时整整一个月,尤爷爷的乡村平层洋房顺利竣工啦!
远眺尤家小院,白墙灰瓦,坡平屋顶,平凡里透着一股子独特。
一米五高的围墙,墙裙贴的是黑灰色的仿古瓷砖。
黑色简约大气的铝制庭院大门,宽4.5米,高2.5米。
以前的正房是坐北朝南的好方向,翻修后往前平移,增加了纵深空间。
倒过来7字,竖着的一溜四间缩短成了三间。
有了围墙后,以前空着的右侧被围墙包了起来,做成了一个开放式车库。
木有小汽车?老爷子的三轮车和她的儿童自行车也能放!
院里的地坝不是单一的水泥地面,而是铺了一层,古朴自然的青石板砖。
不算定制家具和家电,程师傅此处就结算了七万块!
老两口把儿女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