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出国考察
明思远第一次出国在1999年8月中旬,去往德法以及北欧国家。经首都搭乘汉沙航班空中飞行约九个小时,当地时间下午四点半降落在弗兰克福机场。此次出访考察是龙州市组织的,明思远是市经济研究会理事,之前与大洋国维大陈教授和郑博士一直有联系,说起来此次出国机会还是他们极力推荐促成的。
陈教授派郑博士陪同考察,当晚出面为考察团接风,安排好接下来行程计划。在参观德国一家汽车部件制造企业时,明思远被自动化流水线精湛技术所折服,车间看不到工人,几十台成套设备按电脑程序运作,生产汽车传感连接杆,该零部件不大,一个几千平方米的车间一年销售二十多亿美元,实在是不可想象!
郑博士轻声对明思远说:“这汽车传感连接杆,看起来普普通通,但是材料技术和工艺水平世界一流,大部分主流汽车品牌都用他们的部件,订单都排到五年以后了,根本不需要人员推销。”这家企业已经有上百年历史,也是一家家族企业,就雇了一百多个员工,竞争力就是工业母机自动化加工和高超能材料技术运用。接下来,代表团又考察了一些德法国家相关公司。最后一站是欧罗巴新材料研究院,郑博士的导师就是院长,热情接待了大家,详细介绍研究院的最新研究成果,在金属材料领域产业化进展。明思远感觉进入了一个全新世界,看得眼花缭乱,也彻底颠覆了自己的想象!
“该研究院不仅仅科研成果丰富,研究成果的转化机制也独树一帜!”小郑自豪地说。
“哦!能够具体说说吗?”
“他们每一个研发团队的带头人,既是研究院专家,是课题研究员负责人,负责科研攻关;同时他也是该学科带头人,都是大学博士生导师,课题成员大部分是他亲自带的博士研究生,一起边研究边完成学业和专利申请论文发表;他也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老板,还负责承担风险将研发成果转化为产品,推向市场。所以他是一身兼三职:教授、研究员、董事长。”郑博士侃侃而谈。
明思远问:“那大学对他会不会提出要求?比如工作量考核或者科研成果发表,科研经费合同金额等等…….”
“他们也有基本要求,但是与国内完全不一样,以教授自己想法为主,不囿于形式和数量,不受短期影响,着眼于长期趋势效果,也就是说都是教授自己决定,学校或研究所绝不干涉。”
明思远听完,陷入沉思中。国内围绕教学数量、科研考核量,太过于短视,许多科研成果也就是发表文章、申请专利后,就束之高阁、灰尘堆积!与实际应用相去甚远!这是国别比较差异,也是机制考评指挥棒出现了偏差。
回去好好将考察调研报告提交上去,最好能够取长补短;另外,如果有机会有渠道吸收引进先进技术,在华夏国推广应用,会给龙州产业结构转型带来一场大变革。他当即请郑博士做做导师工作,回去好好汇报一下,看看如何做好技术引进这篇大文章。
半个月时间很快过去,对于明思远来说收获很多,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华夏国工业经济基础和先进技术研究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有差距就有动力,我们有好很多苗子,如果能够与国外建立合作,可以选派留学生或者联合培养,一批批硕士博士快速成长起来,就能够有效掌握前沿科技知识,再结合华夏国大市场开发应用,产学研一体化,就能够弯道赶超,这是缩小差距的捷径。明思远把想法给郑博士说了,小郑也觉得技术引进加人才培养合作模式更有效,爽快答应尽力促成此事。
回国后,龙州市和龙江大学都很重视考察组的建议,成立龙江大学为牵头单位的学习型研究会,并在全市发动政、企、学、研各领域各单位组织科技攻关团队,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先进技术研究课题,并力求重大科研成果提高转化率,学以致用、唯实唯用!